杭州民俗风俗文化
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由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为杭州增添了独特的江南风情。杭州成为南宋的都城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都市民俗空前发达,在《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等著作中有着充分的描述。当时,杭州已成为北方商贾集中的地方,尤其从汴京迁来的军器制造、土木营造、纺织、印刷等工业和手工业作坊,纷纷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贾也纷纷开店设肆。云集的商品,丰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现许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鱼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灯市、珠宝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着许多相关的街巷地名。经过南北融合,杭州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
一、西湖香市
西湖香市,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西湖天竺、灵隐、昭庆、净慈等寺院都已有“香会”。南宋建都杭州,历代皇帝都要御驾亲临各寺,烧香敬佛,抚台以下文武百官也要亲自拈香。上行下效,四乡蚕农亦以杭州为天堂佛地,为祈蚕桑丰收,也都来“朝山进香”。即使贫苦农家也要借贷典当,一年开春到杭州来烧香一次,村村户户,世世代代,相沿成俗,形成杭州的繁荣“春汛”。
西湖香市以天竺、灵隐、岳王庙、昭庆寺、老东岳、吴山最盛。每年春汛来临,全市商店坊肆都装潢门面,招徕顾客,还到各寺庙两廊、山门内外搭篷赶香市,一时形成“有屋则摊,无屋则敞,敞外有篷,篷外有摊”,各商铺店肆,鳞次栉比,不论丝绸簪耳、牙尺刀剪、糕点果品、香烛木鱼以及泥人玩具之类,琳琅满目,云集成市。明人张岱在《西湖梦寻》中曾描述说:“此时春暖,桃柳春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尽于端午。香客,北方以山东为多,南方以江浙的无锡、苏州和嘉兴、湖州一带为多。《杭俗遗风》记载:西湖香市可分“天竺香市”、“下乡香市”和“三山香市”三种,香客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天竺香市”为最早,因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圣诞, “全城老的少的,丑的俏的,无不云集,途为之塞。有忏会者,十八日晚即许出城,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灯,至庙不绝。”“下乡香市”,以苏常锡、杭嘉湖种桑养蚕各乡村村民男女为主,一乡一村,结伙成队,乘坐香船来杭,停泊于松木场、拱宸桥一带,多时达千百只,河道堵塞无隙。有的以船为家,自带糕粽为食。香期延续一个多月。“三山香市”,三山即天竺山、小和山、法华山。苏杭各地都有“香会”组织,由长者领队带路,数百十成群,肩挂黄香袋,腰系红带,头裹白巾,结伙而行,要在一天之内,来回百余里,烧遍三山之香,名叫“翻三山”。易德轩为你进行解说。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