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之“潮州人出花园”
什么叫做”出花园“呢?不是潮州人的我们当然不知道了,因为这是潮州人特有的民俗习惯。
一“出花园”的来源
汉代人戴圣所辑《礼记·曲主篇》中说:“从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后代由于、词汇向双音节发展,将二十岁称为“弱冠”。以后这个词又泛指男子接近二十岁到二十岁的年龄。二十岁是男子成年的重要标志。因此,古代男子二十岁时,有一个加冠的礼节,叫做“冠礼”。《礼记·冠义》中说:“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筮日”,说是为冠礼选择吉日;“筮宾”,就是选择为冠者举行冠礼的大宾。相沿成俗。演化到后来,十六岁称为成人,于是这种礼俗也就提前举行了。
又据《礼记·冠义》:“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仪礼·士昏礼》中说:“笄女之礼,犹冠男也”。旧时称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笄”,即到了将头发盘结起来后用笄贯之梳成成年人发式的年龄。“及笄”预示着女子已成年,也预示着可婚嫁之意。既然“笄女之礼,犹冠男也”,证明女子成年的“笄礼”,形式与男子的冠礼相仿。这就是古代的成人礼。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废止了这种习俗,但在我们粤东地区(包括讲潮州话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一种习俗,其做法意义既类似于古代的“成人礼”,又类似于现代的“成人节”的仪式,谓之为“出花园”。关于“出花园”的来源和涵义,据饶宗颐先生总纂的《潮州志》中的《潮州风俗志》(分志)引自钱塘陈坤《岭南杂事诗》的注解:“生子虑难育者,辄请禄神到家供奉。俟此子十六岁时(俗多在十五虚岁),请道士以纸为园,设列盆花,令此子坐其中,道士扮花公花妈为之宣诵,既毕,遣出,焚园,谓之”出花园”,乃罢禄神之祀”。由此可知,“出花园”是为使孩子顺利成长而设的一种仪式,含有答谢神明之意,也是象征孩子已长大成人的意思。
二“出花园”的形式
潮州人一直认为未成年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的,所以等孩子长到了十五虚岁的时候,就要为他们举行“出花园”的仪式,象征他们长大成人。
“出花园”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或七月初七“七巧节”。因为元宵节是一年之中第一个喜庆的节日,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九子母诞”,也就是俗称“公婆生”。现实上,寻常人家又多在农历正月里根据孩子“生辰八字”请人择日举行。因为春天里阳光明媚,万物诞生。也有家境富裕的在当年三月初五日问神求卜,择一个没有“忌讳”、“冲撞”的吉日“出花园”。
“出花园”这一天,父母要用大木桶盛满温水,浸泡着采集来的十二种鲜花(近现代已用红石榴花代之),让孩子在木桶中沐花浴,用鲜花的芬芳洗去孩子身上的孩子气。浴后要系上母亲亲手缝(现在多半是买的)新肚兜,兜里装着十二颗桂圆(晒干的龙眼)和两枚“顺治”古铜钱或两枚龙银元,再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红木屐。其意思是让孩子跨出“花园”的门槛后,一帆风顺、一生平安、吉祥如意。早餐,父母要用猪内脏(包括猪肝、心、肾、肠、肚)煮熟成汤,并加点糖,让孩子吃下,其寓意是15岁了,必须更新内脏,母亲要在孩子身边念:“阿奴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等吉语。
当天,“出花园”的孩子还得在房里举行 “拜床神”(拜公婆)的仪式,即在孩子睡床上放一只浅沿笸箩(潮人叫它“大湖”)或红桶盘,用米筒装满米,插上三炷香一对红烛,前面盛放甜薯粉丸、乌豆酒、红桃粿、发粿(发酵的米糕)和“三牲”,即猪头(寓出人头地)、鲤鱼(寓鱼跃龙门)、鸡(如男孩则用公鸡,喻孩子将来朝气蓬勃;若女孩则用母鸡,祈望女孩将来能生儿育女。准备完毕后,让孩子跪拜,祈求“公婆”保佑。
“出花园”这一天,孩子必须整天躲在屋子里,不得到处乱跑,这实际上告诉孩子,从这一天开始,你就是大人了,再也不能贪玩了。亲戚朋友来祝贺,送的红包让孩子装进肚兜里,寓意钱愈多财气愈厚重。这一天,宴请亲朋时,要让孩子坐上大位,象征孩子已长大了,成为家中的栋梁,大家要以“大人”的礼节来相待,长辈们还要向他(她)表示祝贺。宴席一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芹菜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孩子出了花园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会算能除,聪明伶俐;芹菜,吃了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坐位,也特别讲究,这天,他用餐时是坐在正位,鸡头朝着他,而且他必须咬鸡头,以表示出花园者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葱蒜芹菜煮甜豆腐,喻孩子将来聪明、勤奋、能精打细算,能当官;豆粉丝煮鸡蛋,喻孩子能长寿,待人处事能圆通;蒸乌鱼,喻孩子能掌握谋生的技能;煮鲫鱼或鲤鱼,喻孩子今后能生儿肓女,人丁兴旺。
“出花园”这天,孩子的母亲还必须代表孩子,带上香烛、纸钱、供品(鸭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龙箭鱼一碗,蛋一碗)到庙宇祭拜孩子的保护神“花公花妈”,答谢神明庇佑孩子建康成长的恩功。总之,过了“出花园”这一天,孩子就长大成人,要承担起大人的责任。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