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易德轩创始人兼首席风水大师【铁笔居士】彭炜珀进入百度百科收录为名人词条 2021-9-2
铁笔居士2024龙年精批年运、调理新年家居风水开始了,提升运势,开拓人生|!! 2021-9-2
易德轩承接风水装修设计业务,真正风水大师和专业装修设计结合! 2021-9-7
易德轩2024龙年化太岁锦囊及化太岁法事开始接受业务!! 2022-2-11
易德轩公告:“易德轩”已经注册商标,易德轩logo也已经版权登记,请相关侵权单位立即清除相关内容 2022-1-3


 民间习俗 黄历占星 风俗民俗 测字运势 民间禁忌 生肖运势 鬼神传说 化解太岁
您的位置 >> 易德轩首页 >> 民俗主页 >> 化解太岁 >> 你知道泉港的饮食习俗吗?
你知道泉港的饮食习俗吗?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12生肖民俗文章) 浏览次数:2016次 更新日期:2013年1月16日 >> 进入社区

你知道泉港的饮食习俗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之一,但饮食习俗是随着火的使用而形成的。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饮食民俗越来越表现出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如中国人认为“以形补形”,视动物的肝、肾、心肺为佳肴,而美国人则认为其对人体健康无益,却拿它们来喂猫、狗。而在饮食活动过程中的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习俗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一直以来,泉港人谓出门谋生为“讨食”,可见日常饮食观念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泉港人相逢,频率最高的问候语仍是:“吃了没有?”而听者并不拘泥于其时其地是否恰当,皆礼应之。当地孩子周岁时,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庆寿时,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泉港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吃的文化已超越“吃”本身,具备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家常食俗

  一千五百年之前,中国人就有常馔(即吃饭)和小食(即吃点心)之分。唐代,人们用点心一词来表示稍许吃些食物的意思。唐代后期,点心流行起来,宋代时,称早晨的小食为点。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泉港居家食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保持一日三餐,在封建时代和民国时期,各阶层配备点心有所不同,官绅有早点和晚点,有的甚至还吃午点,平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而穷人家三餐难继,点心纯属奢想。清至民国,境内冬春二季三餐食地瓜粥、地瓜片粥为主,秋夏二季食大麦糊粥为主。年景不佳时,三餐只能食地瓜汤甚至地瓜渣。吃一顿咸粥就算改善伙食,米饭、面条多为宴客和节日之用。副食品有青菜、花生油、海味、禽蛋、豆制品等,逢年过节才改善一下伙食,合家食点鱼肉。

  新中国成立后,主食增米粉、面条,副食品增鱼肉等。1978年后,三餐以地瓜粥、米粥、米饭为主,副食品有海味、水果、山珍。节日或宴客备有多道菜肴,席间多饮瓶装白酒、啤酒、红酒,以及罐装精制饮料等。

  还须特别提到地瓜这一物产。嘉庆年间的《惠安县志》卷十三对这种特产着墨颇多:“薯,种来自外国,一名地瓜,皮有紫有白,肉则皆白。有自文来国来者,名文来薯,肉淡红。有芋薯似文来薯,而皮红。种法治地成段,剪藤之四节,连叶斜插段中,留一节出土外,不宜太深。阴雨时植,无雨用泥水洗窟,一夜生根。溉时将段犁开,沃粪水。凡藤所至,即根所至。一窟可得数斤,视他谷亩兼数倍。切薄曝干,今有为签,曝干可经年,洗粉为用最广,人甚资之,故种志多于他谷。”又说:“食薯自八九月抵越年夏,不啻半年之用。其利能令谷贱,而又易生无事。粪多力勤,其八亩五六千觔,沃壤获倍。岂非天地辟一嘉种哉。藏至冬至则易烂,以其色朱又名朱薯。万历间始有其种,又曰蕃薯,不忘旧也。”

  县志对地瓜的来历、品种、植法、习性、食用和贡献说得极为清楚,原处于惠安之北的泉港一带,自古有“农商税赋半惠安”之称,其种植地瓜之盛亦可推测。在灾荒时,地瓜则成为填饥救命的良食。如嘉庆年间,有一年天灾不断,米价一石高涨至三四金,而独番薯丰收,惠安全县靠吃番薯无一人饿死。旧时街头,有专门卖地瓜的商贩,将地瓜蒸、焖、烤、炸出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随处可见。蒸地瓜用蒸笼,焖地瓜用铁锅,烤地瓜则用烤炉。烤炉用废油桶糊上泥巴制成,老远就能闻到熟地瓜诱人的香味。

  目前地瓜种植几经改良,品种繁多,本地农民最常栽种的有“新种花”、“湖南薯”和“白海风”三种。白海风黄皮黄心,皮下一层是淡淡的黄色,内里则黄灿灿,此品种蒸或烤熟,疏松香软,如吃蛋黄。新种花红皮红心,含糖量极高,绵软甜嫩,掺米煮成地瓜粥,连米粥都是甜的。湖南薯白皮白心,质硬,如香芋,宜制成地瓜粉。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也是馈赠外地亲友的特产礼品。

  当前泉港家常一般是中午或晚上煮一顿“好”(境内凡是加油加咸加副食品的主餐即可称为“煮好”,主要有咸饭、干饭、面食之类),其余两餐则是稀粥或地瓜粥。如《惠安县志》所述,地瓜还可切成片和签,晒成地瓜干或地瓜签。地瓜片和地瓜签能够贮藏八九个月,既可以掺在饭中煮,也可以单独和水烹煮,成为美味可口的地瓜签(片)汤。地瓜还能制成粉,性凉和,用法极广,是煮肉羹、海蛎羹等各种羹汤的必不可少的粉料。

  旧时一般民众生活俭朴,粗食淡饭,佐食之物多是新鲜蔬菜、自家腌制的瓜菜和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得一尝,俗谚有“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78年之后,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品也进入正餐。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浆、麦乳精和营养麦片等,配面包、油条或糕点为早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时常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

  泉港人历来有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掺入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蚵仔粥、鸭仔粥等),年代越近,其中的副食品越丰富,档次也越高,这种吃法颇具地方风味。家常咸饭有芋饭、菜豆饭、高丽菜饭等。芋饭是将芋头去皮切块,放热锅中油炒,加适量的米和水,有的还要掺猪肉、蔬菜,盖上锅盖煮熟,就成了一锅香喷喷的咸饭。家常的“咸粥”,一般有“芋粥”和“蚵仔粥”。芋粥用芋头掺米煮,再加扣肉丝、炸豆干,最后淋上“葱头油”,香气诱人。蚵仔粥则是用海蛎(俗称“蚵”)掺粥一道煮。泉港沿海盛产海蛎,每逢冬春之际,海蛎上市,十分便宜。一般人家买来做菜,甚至干脆掺在粥中煮,放上油、盐,搁上姜丝、青蒜,再撒上胡椒粉,美味可口。咸粥将米和菜一道煮,省却许多做菜的功夫,也算是一种家常速食菜肴。

  大米不仅仅用于煮饭、煮粥,而且可以用石磨磨成浆,做成米粉丝等。米粉也是泉港人家常备的食物。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来,招待的菜肴中常有一道炒米粉。家常则做成米粉汤来吃。米粉分“水粉”和“蒸粉”。“蒸粉”是做成一叠叠后蒸过再晒干,或烘干,“水粉”则不经过蒸这道工序。早年的米粉都是“水粉”,“蒸粉”是近几年才生产的,较讲究卫生,工效也比较快。

  泉港主食除了上述的大米和地瓜外,也有少量用麦粉制作的面食,如面条、面线。旧时面条一般是待客及年节才用,面线则多用作产妇、病人、老人的食物,如今也成为主食了。至于用小麦粉做成的包子、馒头,当地都把它当作点心,而不作为主食。境内过年过节时,还用糯米做粿、圆仔和糕,都是极富特色的小吃。

  泉港区海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七个镇中有五个镇沿海,还有一个国营盐场更是濒海之区。特别是峰尾、后龙、南埔三镇的诚平、诚峰、前亭、割山、肖厝、沙格等村庄田地少,民众多务渔。在山腰盐场、奎壁、峥嵘有大片天然滩涂,那里盛产贝类、蟹类、软体类、鱼虾类,尤以蛏、牡蛎最出名。因内河泥沙不入海域,污染少,那一带滩涂地有泥无沙,且肥沃而洁净。出产的蛏不淤泥,不积沙,品位更高。渔民的日常饮食习惯和其它村庄大同小异,日常主食大米和地瓜都是从街市上买来,他们捕来的海产大多出卖,只留一些小鱼小虾作配饭的小菜。随着经济的发展,渔民们也舍得将海味办成家常食物。下面简略介绍一下沿海各村日常海产食品。

  蛏、海蛎、花蛤、带鱼和海带是普通人家常见的海味。蛏、海蛎、花蛤可以加到面条和米粉中,煮成鲜美的主食,也可以做汤或油炒,做汤用来配干饭,油炒则用来配稀饭。蛏和海蛎还可以做成羹汤。带鱼以往一般腌制成咸带鱼,可储藏经年,如今常见用其煎食和做汤。以前渔民出船回家,都会带二三十斤海带放在家中,由家人逐日煎熟配饭,如今常加肉炒,味道更佳。

  墨鱼和“小管”也在渔村饭桌上常见。“小管”即小鱿鱼,作汤、烫、炒皆宜。炒墨鱼则要有点功夫,火候稍过就不爽口了,再过则咬都咬不动。一般先在鱼肉上交叉地拉几刀,再切块,在沸水中稍烫即捞起。然后用油锅炒菜,菜熟了,再把墨鱼倒入锅中翻几下。这样炒出的墨鱼又鲜又脆,十分爽口。

  泉港渔村常见的虾类有对虾、红虾、九节虾、白丁虾等。对虾与九节虾都是上宴席或妇女做月子的上等海味。红虾捕获量大,个儿参差不齐,且多已死,所以价格便宜,常为寻常百姓盘中餐。虾仁可炒菜,可煮汤。旧时贫困渔民用虾头虾壳熬汤、煮面、煮菜。

  虾菇和螃蟹也是泉港人常食之物,俗话说:“正月虾菇,二月蟳。”点出了两者最适宜食用的时间。不过红膏蟳价格昂贵,一般人家不可能经常吃,只有梭子蟹、菜蟳才成为日常的菜肴。梭子蟹又称为“蜞”,在二月份左右膏满肉肥,吃起来十分鲜美。民俗有“死蟹活蜞”之说,梭子蟹一定要活煮,死了煮着吃,味道就差远了。

  旧时泉港人日常三餐虽俭朴,却总能花样翻新。近年来,生活水平直线上升,过去梦想的“日日初一早,顿顿三十暝(除夕夜)”,对许多家庭来说已经成为现实。百姓的膳食日益注重日常三餐的营养配搭,家常饮食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但无论如何变化,传统食俗中诸如番薯粥、咸饭、咸粥之类的浸透了乡情乡思的居家美食,一定会世代沿继。
佳肴小吃

  随着时代的发展,菜肴和小吃日益多样化。各地域的菜肴小吃也反映了当地的商业环境、主要物产及其饮食习惯。比如北方的小吃朴实无华,十分实惠;南方的点心受海外饮食的影响,做工十分考究。泉港地处山海之会,食料种类丰富,既有山珍又有海味,菜肴小吃注重口味和营养,品种繁多,式样翻新,美味可口,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鲜美不喜油腻。

  境内视婚嫁、寿诞、满月、开业、新屋落成、乔迁为喜庆。届时,主人多办酒席请客,通常要上十多道菜肴。以前常以焖豆腐开宴,一盆一盆端出来,叫做“出匹”或“出落”。最后一道菜叫“尾落汤”,以甜汤结束。以示甜味无穷、喜庆不断之意。寿宴则以“炒面条”开席,以示福寿绵长之意。随着时代美食的进步,泉港“出落”的菜肴花样日益繁多,令人大饱口福。

  小吃也是泉港食俗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泉港小吃品种丰富多样,体现了泉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不仅是泉港小吃的风味独特,令人难忘;更因为对泉港人来说,小吃既可是点心,亦能作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小吃已经深深融于泉港人饮食习俗之中,成为一种偏好,一种习惯,一种民风。

  改革开放以来,泉港美食向高档次发展,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改革大潮中的泉港人意识到,生活上不尚奢华是可取的,但绝不能以固穷作为判定操守的标准,这使他们能够摒弃旧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质量。在泉港,一种潮流是将大众化的小吃“宴席化”,又较那些小摊点做工精致,风味更佳;另一潮流则将宴席佳肴“家常化”,像插蛏、蚵煎、鱼头豆腐汤等等,都成为不少人家的三餐饮食。下面向读者朋友介绍十八种主要的特色佳肴和小吃:

  口酥。将花生、芝麻炒熟、捣碎,和糖成为内馅;以面粉调水,再加少许肉油,揉成面团,取一小团,以圆木棍或酒瓶等圆滑的东西擀平,平摊于手,将馅置于其中,捏拳使面团合拢成鸡冠状。一个个捏成之后,分批放入油锅炸熟,即成又酥又脆又香又甜的口酥。

  鸡卷。先把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虾仁、尾梨(荸荠)、冬瓜条、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猪网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圆柱状,油炸成焦黄色,趁热沾上酱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
 
 肉丸。用瘦肉为主料,捶打成浆,加上尾梨、硼砂、胡椒、食盐、姜汁等佐料,刮成小圆球,放在热水中烫熟。食用前加上清骨汤煮沸,即成为当地有名的汤肴。

  铲饼。白米掺小量黄豆磨成稀糊浆,再将高丽菜、南瓜或萝卜等蔬菜剁碎;以海蛎、猪瘦肉或三层肉作馅,将味精、卤料、盐少量和入馅中;再将米浆放进直径约10公分、中间微凹的圆形铲勺中,用汤匙薄铺,放进蔬菜、肉、蚵等;然后再在上面盖一层米浆,成凸形。放入油锅炸熟后,皮酥、馅咸甘,油香四溢,蘸酱醋食用滋味更好。因形与饼相似,味因蚵佳,故又名“蚵饼”。

  浮粿。将蔬菜切碎与地瓜粉兑水和成稠糊浆,加入少许盐和味精;用汤匙勺到特制专用的直径6—7公分五瓣花瓣形的炸具内,添上蚵、肉后再铺上糊浆,然后放进油锅炸熟捞起即可。食用时蘸点酱醋,更是香嫩可口。

  粿浮。将大米磨成浆,分数次用勺倒进蒸笼蒸熟,一层蒸熟再添蒸一层,每层厚约0.3公分,因最高可达九层,故又名“九重粿”;用面粉掺地瓜粉兑水制成稀浆,蒸熟的粿切成小方块,蘸稀浆为皮,放入热油锅小炸即可。吃起来脆嫩爽口。

  糯米叟。以糯米为主,掺适量大米磨成粉,兑水揉成团,把花生和芝麻拌糖为馅,做成蛋圆形,外层再裹上疏密均匀浸泡湿透的糯米粒,放进蒸笼蒸熟即成。因外皮上的糯米粒象在滚动行走,故名“糯米叟”。

  卷煎。先将糯米煮成米饭,再将米饭反复揉成粘状,然后将粘状的米饭放在桌上搓揉成长卷状(为防止粘手,可在桌上洒些面粉),再将其切成小块,放在锅里油煎,之后放在盘子里,洒些糖,即可食用。因其做法而称“卷煎”,吃起来香甜而不腻。

  蛏猴。蛏猴即蛏羹,因做成后肥嫩溜滑,白腻甜脆,故又称蛏溜。首先将蛏洗净去壳,拌以适量的酱油、地瓜粉,搅成粉团状。再佐以油炸葱头、姜片等,水煮沸后,将蛏粉团逐个放入锅里煮熟,加点米醋,撒上香菜即可。那汤汁稀稠相济,素荤互补,浓淡咸宜,常为家宴或菜馆的汤菜。乡人走遍天下,都认为家乡蛏溜是汤中“王牌”。

  插蛏。将蛏洗净,一只一只直立置于瓷罐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姜末、白酒(不加水和酱油),扣紧罐盖,文火炖熟,色香味并存,雅称“玉箸”。

  芋头小吃。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境内居民在除夕等重大节日自制一种俗称“芋圆仔”的特色小吃,即将芋头煮熟去皮,捣成芋泥,再加入适量的肉泥、葱泥、姜泥和细碎的咸带鱼,在盆子里搅和,再搓成汤圆状,置于油锅中炸熟,食之香甜脆嫩。还有一种较为简易的芋头小吃,先将香芋或槟榔芋去皮洗净切块,先油炸姜片,再将两者热炒,加点猪骨汤、酱油、味精,再加上一些水,把锅盖好,炖烂即成香喷喷的炖芋头。

  焖豆腐。将嫩豆腐搅碎,加进瘦肉丝、虾仁、花生仁、香菇、芹菜、紫菜等,再加适量的清骨汤、精盐、味精烧煮,煮开后,再淋上搅拌的鸡(鸭)蛋糊。文火焖熟,撒上碎葱末即可。食之质地柔嫩,润滑爽口,汤鲜味纯。

  跳鱼穿豆腐。选肥大肉厚、味鲜少腥的跳鱼为主料。先煸葱头、蒜头、生姜,至香味飘出时加入清汤、小方块豆腐和鲜活跳鱼。从文火渐渐到旺火,烧至豆腐被跳鱼穿成蜂窝状后,再下精盐、味精等调料品即可。豆腐呈玉色,跳鱼如卧龙,汤清味鲜,营养丰富。

  炒面。主料是面条,配以切丝的瘦肉、少量香菇、牡蛎和虾肉。先将葱、姜油煸至出香味,用旺火快炒肉、虾、香茹及青菜,加入适量的清汤、酱油,待清汤煮沸后下面条,再将牡蛎放在面条上面,待面熟后翻炒即成,清香扑鼻,别具风味。

  海蛎煎。海蛎煎是境内民众最喜爱的菜肴之一,也是颇具特色的一道地方风味食谱。把主料海蛎洗净沥干后待用,将青蒜切粒状,鸡蛋打散;在碗中放入地瓜粉、青蒜、姜末、味精、精盐、辣椒粉,拌匀,后放入海蛎和熟肉丝,再轻轻拌匀待用;将锅烧热放进适量花生油,油热后放入拌好的海蛎于锅中,用铲子铺开,不时翻动至快熟时,将鸡蛋淋在海蛎煎上面至酥熟,配上甜辣酱、香菜即可。

  鱼头豆腐汤。水烧开后把切好的鱼头放入稍烫一下,去血污捞起;锅烧热后倒进少许油,放进姜片、鱼头,略炒一下,倒进清水和青葱,煮开后再去掉浮在水面上的杂物,放进豆腐,调入白酒、盐、味精,炖至汤成乳白色时,捡去姜片、葱,装于碗内,撒上胡椒粉即成,清香四溢。

  蛏干炖汤。每年盛夏是制蛏干的季节。先把蛏洗净沥干,再将其煮沸,捞剥除壳,接着是晾与晒,留意翻动,至干透收藏。蛏干分大、中、小不同规格。除了看大小肥瘦程度,还辨色泽判断其鲜度品质,微黄色为上,浅橙色居中,灰褐色属下;而且通过手感,测定其干度,愈干贮藏期愈长,一般以第二年新蛏干上市为界限。蛏干清补滋阴,居家常清炖食用,也有加入萝卜炖汤。境内孕妇坐月哺乳期常食蛏干与红菇煲汤,“山珍海味”兼得,是最珍贵的美食补品之一。

  海带龙骨汤。先将龙骨剁成块状,入滚水搅洗,去除血沫;另起锅,入大半锅水,龙骨放进去,拍碎生姜,和胡椒粒一起放进去,倒入一汤勺酱油,一汤勺料酒,一小勺糖,盐适量;大火煮开,转中火炖。近两个小时放入海带节,再煮十分钟即可。据说本地养殖的海带较厚,炖起汤来更是营养可口,是居家滋补的上选佳肴。

  无论是风味小吃“宴席化”还是特色佳肴“家常化”,都体现了泉港人对当地佳肴小吃的深切喜爱。这些佳肴和小吃通过承继和流传,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对于许多泉港游子来说,那街头巷尾小摊上“浮粿”和“粿浮”的香味,便是刻骨铭心的故乡印象。
喝茶之俗

  境内称饮茶为“喝茶”或“吃茶”,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习惯。许多泉港人晨起第一桩事就是烹水泡茶,否则整天都提不起劲。即使不大喝茶的人,家中也必备茶具。“寒夜客来茶当酒”,泉港是客一进门即泡茶。敬茶时应先宾后主、先长后少,添茶时不能斟得太满,双手将茶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也须以双手接茶,主人添茶时客人将手放在杯边,有的还用手指轻叩桌面以表谢意。工厂、机关也备有茶具茶叶,招待来访客人,而且要立刻煮水,常换茶叶。这一习俗难免令人有太浪费时间的感慨,却也表现了主人的好客热情。

  虽然泉港山区也有一些农户种茶,但在泉港盛行的主要还是安溪茶,不少茶行多标榜为正宗安溪茶行。安溪茶中又以铁观音为上品。铁观音如青橄榄,初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若喝黄旦,举杯即有淡淡的幽香,入口香醇,只是回味略差一些。泉港人为人处世,崇尚讲究隽永久长,视铁观音为上品,而不选黄旦,更轻视花茶。农村也爱喝“朝阳茶”。朝阳茶是盛产于涂岭山区的“土茶”,有红绿两种,以红茶为主,均属乌龙茶,素为农村老人、妇女所喜爱。

  农村喝茶较不讲究,以止渴或消暑为目的,大碗小泡均有,口渴即泡,泡了就喝。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出社会”之人泡茶的程序较为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首先是茶具,一般喜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叫“小掌茶”,以别于大壶茶。除了茶壶、茶杯,还得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过去烧水泡茶用木炭炉、油炉,现在大多用电炉。水壶也都是特制的,大约只装得一碗水,以便很快烧开。

  水开之后,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先将茶壶和茶杯都放在茶洗中,开水倾入壶中和茶杯上,再将壶中水也一起倾于茶洗中,然后用手轻拨茶杯,让它们在开水中浸洗,再一个个拿出,一个紧挨着一个,在茶盘上摆成一个圈。

  其后将茶叶置于茶壶,开水冲入,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水要继续冲下,让壶中的水溢出壶外,把那些泡沫带出。有时要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一来把壶外那些泡沫冲下茶洗,二来使茶壶内外温差不致太大,以免走了热气。

  第一泡茶水要全都倒出,目的是清洗茶叶。第二道水冲进去时,仍然要有少许的溢出,盖上盖后,再淋上一些开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候,最忌讳浸茶,一浸茶就变苦了,味道就破坏了。

  于是,主人开始请茶。一杯茶虽然很少,却是不能一饮而尽的。因为那水是刚烧开的,会烫口。必须先浅浅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缓缓咽下。咽下后,不要急于饮第二口。不妨先“啧”几下,品味茶在嘴里留下的余香。若真是好茶,就会有回味从喉中涌起。真正懂行的茶仙,第一口下去,就开始评点。一般的则要在三四口饮完第一杯后,才开始评茶。这样,即使陌生的人也立刻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你若懂茶,尽可据实而谈,从茶的品种、茶叶的收藏到水质的好坏、茶具的趣闻等等,都可畅所欲言,话题相当广泛。高手甚至一杯茶就可以品出是春茶,还是秋茶。若不懂,也不妨道些“茶香回喉”一类的赞美。

  中国当代茶学泰斗、泉港山腰人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茶德”的理论,可以说也是泉港人品茗敬茶习俗的哲学升华。庄晚芳教授在贫苦的生活中度过童年,因为父母信基督教,才得以就读教会办的小学,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艺系,建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家供销总社茶叶加工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顾问,他从事茶叶教学和科研六十多年,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和学者。在茶文化的研究中,庄晚芳把“中国茶德”精辟地概括为“廉、美、和、敬”四字:

  廉即“廉俭育德”。清茶一杯,以茶代酒,以茶敬客,减少洋饮料节约外汇,从家庭到整个社会,全面提倡、推行清廉节俭之风。

  美即“美真康乐”。茶真形美,器净水甘,环境幽雅,讲究茶艺,清茶一杯,共品美味,共尝清香,美化生活,康乐长寿。

  和即“和诚处世”。人间万物,以和为贵,清茶一杯,以茶联谊,德重茶礼,修身养性,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

  敬即“敬爱为人”。清茶一杯,相敬如宾,尊老爱幼,安定祥和,共促社会精神文明。

  这里的茶德之说,把饮茶的社会效益、伦理道德、处世哲学、养身之道、文艺熏陶融为一体。作为泉港人,庄晚芳教授的茶论无疑融入了泉港茶俗文化的影子。《每周文摘》曾刊发一篇茶文化的文章,将唐代刘贞亮的茶德之说与庄晚芳的“中国茶德”相提并论,认为庄晚芳的中国茶德之论,“把新时代的茶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以前盛夏时节,为让行人消暑解渴,泉港乡村的道路旁常有一些乐善好施的人家,泡制茶水于大缸之中,缸外贴着“奉茶”字样的红纸,缸旁还备有杯子,让过路客旅免费饮用。此举可谓是“廉、美、和、敬”茶德的最好注脚,至上世纪90年代仍有此俗,后因各类饮料争先涌现,才悄然隐去。现泉港街市的茶馆如雨后春笋,竟相冒出。茶馆内窗明几净,茶香四溢。经过一天的劳累之后,在夜幕降临时,邀几个朋友,在品茗的同时,一边听歌,一边谈心,成为泉港人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饮酒之俗

  古代泉港人常饮家酿醇酒,粮食花果皆供糟汤。有常见的米酒、地瓜酒和荔枝酒等。酒用酒糟蒸造者,为烧酒;用白曲蒸造者,为甜酒;取白甜酒和烧酒煮成者,为蜜林擒。古来以喝烧酒居多,至今泉港人还称饮酒为“喝烧酒”。民国年间,渐有北高粱、国光酒、绍兴酒等外来酒。80年代以来,盛行啤酒或低度白酒,马爹利、威士忌、人头马等进口洋酒也出现在宴饮桌上。

  家常品饮,重酒不重菜,小菜一碟,或花生数颗,也无碍饮兴。逢上冬至、清明、除夕等节令,合家聚餐,则必以酒相敬,即使不敢喝的,也要将酒掺到汤食中,如排骨汤、鸭汤,一并喝下。款待客人,即使满桌佳肴,如无酒下菜,主人也会自愧不成敬意。酬酢宴会,更离不开酒,主人常以有高档名酒请客而自豪。许多人家自己买来中药,浸于酒中,每晚一小杯,长年饮用,健补身体。产妇一般喝老酒,即糯米酒,此酒度数底,营养高,含糖分,易入口,坐月子时一天至少要喝两次。

  酒席之上,除了相互敬酒干杯,也常猜拳助兴,拳令都用闽南方言。出拳有一条“拳不离拇”的规矩,除非你不出指,出指则必须出大拇指。再则如果喊“八”,只出二指,那就犯规了,因为与对方的五个指头加起来也只有“七”,如此出手叫着“出土拳”,有时要罚酒。酒令也不能喊“五”,喊“五”被称作“女人拳”,按科学计算,“五”的命中率较高,不禁会造成竞相喊的局面。
 
 旧时峰尾渔人常自湄洲湾扬帆至浙江,因此取福建至浙江带有数字的水中岛屿礁石和岸边山谷的名字,创出一套独特的拳令自娱。根据峰尾人刘大庆搜集,这种拳令的具体内容为:“一江(一江山),二钱(钱屿),三山(山名),四屿(群岛名),五虎(五虎山),六耳(海礁名),七星(海礁名),八亩(海礁名),九山(山名),十浦(即石浦)。”渔人在工闲之时,设酒消遣,以自创的拳令助兴,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一种酒俗。

  泉港人具有热情待客之禀性,以往甚至出现多方劝酒和强行敬酒的现象,许多不善饮者遇到这种局面颇觉尴尬。近年以来,泉港的酒场风气趋于温和,强人所难的劝酒现象基本消失,低度酒和啤酒渐趋流行,果汁、饮料、茶水、矿泉水也纷纷摆上宴席,可以充作酒来相敬,席上彼此尊重,愿喝什么就喝什么,使宴席更加轻松愉快、科学健康。


@-----------------------易德轩提示-------------------------@

易德轩今日生肖运势播报专版,每日生肖运势查询,欢迎大家到(今日运势版)查看。易德轩2023年化太岁锦囊开始热销,欢迎有需要的到【易德轩吉祥商城】查看下单购买。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到社区发帖交流执议:【问答热议】

·上一篇民俗文章:传闻故事:水鬼的阴谋
·下一篇民俗文章:闽南祭神之风俗

相关文章

生肖运势 易德轩
生肖运势
生肖运势 易德轩
易德轩商城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帮助中心 | 分类导航 | 网站地图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83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