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白族“栽秧会”习俗
“五月农事紧又紧,男女老少忙田头,唱起曲子栽下秧,到时好收成。”这是一首歌唱农忙栽秧的白族民歌。每年四、五月间,正是栽种水稻的好季节,这时候白族地区的大村小寨都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农事娱乐活动,人们叫它“栽秧会”。
“栽秧会”流传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剑川一带,源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歌舞活动自始至终与栽秧劳动紧密联系。“栽秧会”由“竖秧旗”、“开秧门”、“抢旗比武”、“田家乐”等几个部分组成。开秧门这天清晨,白族群众在古戏台上奏起传统的吹吹腔大本曲,姑娘、小伙子们跳起欢乐的霸王鞭舞和八角鼓舞。村民们在村中的大青树下,摆上3张供桌,供桌上摆着香炉、烛台、猪头、鸡鱼、果酒等供品,开始祭祀仪式。首先由装扮成秧官的人手执催秧锣,催促群众竖起绣有“五谷丰登”的三角旗和四丈余高扎有大斗,饰有彩球雉羽的“秧旗”。“秧旗”是栽秧会神圣的标志,旗杆有3丈多高,顶端饰有彩绸扎的升斗,象征“五谷丰登”,旗杆中部斜挂着犬牙形白布镶边的红色或蓝色大旗,旗面的颜色依据气候情况来定,天旱时旗面用蓝色,雨水多时旗面用红色。旗面上都用金线绣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字词。旗杆顶端还系有彩带、雉尾、铜铃等饰物。祭旗开始,周城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给秧旗系上红绸带,然后,村中的数名长者跪拜祈祷。接着由秧官在秧田上拔起第一把稻秧并跳起“鹭鹭伸脚”(即一腿向后伸)、“白鹤展翅”(双手做飞翔姿势)等动作,唢呐模仿布谷鸟叫声,吹起“布谷报春”曲调,向四方大声吆喝道:“汪富等了,汪富等了”!(开秧门了!开秧门了)。然后秧官敲起催秧锣,催促大家赶快插秧,这时盛装的挑秧小伙子和栽秧的姑娘就在唢呐吹奏声中开始了栽秧劳动。人们一边在田里栽秧,唢呐手一边在田头吹奏,在既紧张又愉快的劳动间隙中,惩罚在劳动中不努力的人,叫他们头顶秧苗跳舞逗趣,称为“捉懒汉”。
田埂上插着8面“秧旗”,“秧官”边敲锣,边吟诵“春光泛泛下稻秧,今天秧囡嫁田头,多子多孙(穗)压弯腰,秋后喜庆大丰收”。吟毕,栽秧的金花就对着“秧旗”一字排开,铜锣、大钹齐声响,唢呐吹起栽秧调,紧张的劳动就开始了。栽秧的金花按照“秧官”的锣声快慢来调整栽秧的节奏;锣声则栽得快,锣声慢则栽得慢。田头丢秧的阿鹏和栽秧的金花也相互逗乐,阿鹏丢秧时故意将泥水溅到金花身上,金花也不断将泥水泼给阿鹏。边劳动,边嬉戏,他(她)们还意味深长地对起白族调,唱起了悦耳动听的白族情歌。按白族的传统说法,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年成就会大丰收。栽秧期间,每栽到一家,田主家都要准备丰盛的“栽秧饭”(八大碗)招待客人。饭后,大家还分炒蚕豆,称为“洗脚豆”,据说可以驱寒防病,消灾避邪。
当栽秧结束后,喜悦的人们又再度扛着秧旗,有的还化装成渔夫、樵夫、耕田者模样,打着霸王鞭,唱着吹吹腔,从田野回到村寨。一路上,人们手持八角鼓、霸王鞭围着秧官又唱又跳、边舞边打地把他引回村子,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感谢。整个活动诙谐欢乐,在欢乐的歌舞中,白族人民将一天的劳动汗水化作了欢腾的村庄,化作了喜庆的节日,化作了斑斓多姿、源远流长的民族国史文化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