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的宗教,它大約出現在西元二世紀前後的東漢時期,除了在中國本土傳播外,它對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也有一定的文化影響。道教在中國產生以前,還有其他的信仰在中國盛行,例如從印度傳入的佛教,而在中國人看來,道教與佛教的教義彼此並不矛盾。
道教不像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那樣,由一位人物獨自創立,而在道教於東漢最初興起時,便有好幾支道派組織,直到南北朝時,作為與佛教相抗衡的中國本土宗教,它才漸漸被明確地稱為道教。
西元前六世紀,一位叫做老子的哲學家著有一本小書<道德經>,闡述了道的含義。生活中有兩種對立和互相消長的力量:陰和陽。陰是冷,黑暗,柔弱;陽是熱,光明,剛強。這兩種互相消長的力量處於平衡狀態。人必須在茫茫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即立身之道,而不能破壞宇宙中存在的這種平衡。
到了西元三世紀,道教逐步得到發展,有了新的經文,道觀和道士。道規要求齋戒,打坐,溫良,純潔。信徒們開始去朝觀高山、海島等聖地或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帶去供品,以求得到神仙的保佑。
道教的五大名山之一是山東省的泰山,在通往頂峰的路邊,受佛教影響,有些道士建立道觀,隱居避世。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