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间婚礼
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存;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婚俗方面也很有地区代表性,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浙江婚俗有哪些:
一、说媒
浙江民间婚礼,根柢上沿袭南宋婚礼的民风遗风。旧时男女婚配封建颜色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笼络,鸣做穿婚,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
二、定婚
正式结婚前的一种典礼,古称缔姻,又称传红。定婚是日,两家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定婚酒。
三、行聘
定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纳征,此刻俗称聘礼、财礼,凭据男家状况,以送金银绸缎爲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爲归盘。
四、发奁
结婚日期必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发嫁妆。旧时,充裕大户嫁妆甚厚,嫁妆先在家中安插陈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后,都有确定的款式。到了男家必需仍是陈列最违面的嫁妆,必爲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女家嫁妆不管怎样丰厚彻底,唯眠床必需男家准备,女方家长必需在棉被内放一些花生,以讨生儿育女、化生的吉利。
五、迎娶
婚礼的正日,俗称拜堂。早一日下昼,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烛齐燃,灯火绚烂,称爲亮轿。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爲辞家宴,俗称别亲酒古俗,婚礼系昏礼,须晚间举办,杭俗多数在白昼,拜堂之日,以巳午未三时爲多。花轿从男家解缆,到女家后停在厅上,新娘由喜娘伴跟着遍辞父母和家眷亲戚,然后,由一人执红烛,一人执红灯笼,引上花轿,花轿由四人杠抬,官宦人家还可以叫锣喝道,这也是浙江外子出嫁的希奇风俗,相传系南宋康王赵构爲感激宁波外子救命之恩而分外封赠的半副銮驾。
六、三朝归郎
即新亲上门,等于女方亲属上男方往,旧时都要在结婚第三天举办,此刻男方习性次日就邀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此刻吃一餐新亲上门酒,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归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归郎。旧时,新娘归娘家,多则住一月,少则七天,再由新郎接归家。
五四运动后,知识界缓缓带头闲暇恋爱,文明结婚。比年来父母代替婚事曾少有,但结婚讲排场境地民风仍存。
浙江金华结婚风俗
相亲时,浙江金华一带的风俗,女方以蛋相待,倘许可,则以清煮蛋接待,意爲团聚;相反,则让吃荷包蛋。小伙子假定中意,可吃一对清煮蛋;不中意,则可不吃。两家附和后,各书姓名,籍贯,三代,名号,官职于贴上,彼此交流。待走访掉实,男家择日托人向女家送年庚贴,也鸣八字贴,并讨归对方年庚,古称问名,近代鸣换龙凤贴。然后将年庚放祖宗灵位前占卜或者将生辰八字报请运势大师推算,如无相冲相克,再待遇女方,女方亦须经过占卜,这鸣合婚。
两方附和了婚事,即行定婚,俗称定亲。定婚要行聘礼,聘礼又鸣定礼,各地有各地的惯制。古时聘礼用皮帛物品,到汉代始用聘金。后裔则财物俱全,视家景定多寡。定了亲的男女则视爲夫妻,别人不成再登门求亲。
从定婚到迎娶时期,逢年过节两方要互送礼物。迎娶佳期按属相八字由运势大师卜定。
迎娶前一二日,男方要送女方置办酒席的礼物,女方收礼,必有归情,此时,两方亲友都要送贺礼,贺男方的多爲银钱,酒食,喜幛,喜轴。送女方的以物爲主,多属衣物,用具及化妆用品,称爲送嫁。
婚期前一天发奁,俗称发嫁妆。这一天,女家将嫁妆摆于场院,供人赏玩,鸣摆嫁妆。嫁妆凭据财力而定,合欢被,对枕及箱,柜,桌,桶,盆和装扮台爲必备品。旧时巨室大户爲显摆气,有将生计用品都备全的,有的以至将生计和破钞质料所需都如数嫁绝,称全房嫁妆,蕴含山林田产,直至作古后的灵榇和潦倒缺少而逃荒要饭的提篮,打狗棍,也包括在嫁妆之内。嫁妆中少不了马桶,俗称子孙桶,桶内盛红蛋,喜果,寓送子之意。送妆,物以抬数计,贫富不一,富者多至百余抬。
结婚旧时用花轿,有八人抬和四人抬之分。花轿到女家门口,河南南阳等地有女方闭门,男方叫枪放炮奏乐以示传达,民歌有唱:"吹三阵,打三阵,吹吹亲家开开门"的民风。女人上轿前须用绵绒绞往脸上的汗毛,称开面,并洗澡,装扮,俗称扮上轿。午夜,女方盛设别亲酒宴请贺客和男方迎娶人员。
新娘上轿前要辞行祖宗并向父母行膜拜礼。上轿平常通畅由女方兄弟抱或者违新娘进花轿。动身时,有哭嫁的民风,女方父母,兄嫂,姐妹要以哭相送,边哭边诉说一些祝愿的吉利语,认为哭得越凶,女儿越会发子发孙。新娘听到母亲的哭声后,方能应和着哭,示意生离惜别。
到男家,像我国南方,新娘要迈过一只马鞍,然后咬一口苹果,取和平之意。
拜堂要行三跪九叩礼,先拜寰宇,祖宗,再拜父母,后夫妻互拜,俗称拜寰宇。拜毕送新娘进洞房,无非她的脚不得踏地,要以麻袋,席,蒲团之类展地,边走边展,前昆裔替,称之传袋,即传代。
浙江丽水结婚民风
一、栏路迎亲
推广一夫一妻制,遥房同姓可嫁娶,民间婚姻次第法上有相亲、订婚、送日子单、送酿酒米、办出嫁酒席、办结婚酒席、第三天归门、第一个春节拜年等次第。若是闲暇恋爱乐成,可省往相亲一节。个中最有特征的是办出嫁酒席。是日男方机关迎亲队伍来女方,进村庄时放三响双响鞭炮,村庄上姑嫂们即拿杉木枝栏于大门外路上,示意清早要对歌。赤郎(对歌手,男方全权代表)把杉木枝折一小枝甩路上方,折二小枝甩路下方,缩小量鞭炮,递一个红包给姑嫂,姑嫂们就撤往栏路。有的中心是关门迎亲,即在门外缩小量鞭炮后,塞入一个红包,概况姑嫂们就开门了。
二、念谜"借锅"
嫁女酒有两餐,西餐鸣"落脚酒",请迎亲队伍人坐首席。晚餐是男方挑来的对象宴请女方主人,女方近亲坐首席。故午餐后要举办"借锅"典礼,意爲借对方厨师、炊具办酒席。赤郎端来一个放有一对歼灭的红烛、两块豆腐、一刀肉、一个厨师色、一对绑腿布的米筛,向灶神作揖后,初阶念截止白:"郎儿住山头,多见柴林,少上书堂,古礼难全,念错莫怪,请姨妈舅姆多多包容"。"借锅"词第一段是对女方美景歌咏:"往日离开太公乡,太公住的好寮场,门前麒麟对狮子,寮后金鸡对凤凰,龙马相会在寮场,不雅音坐落在地方,金字寮门八字开,郎儿借锅上门来"。接着是念炊具的谜语词,姑嫂们先把能躲的炊具都躲起来,等念到同样,拿出同样,念不到不拿出,要重新再来一遍。谜语是顺口编的:"借你姨妈四四方方一堵墙(灶台),地方开个龙潭(铁锅),借你姨妈铜镜双双对月光(锅盖),借你姨妈金鸡沐浴一对(木构),…………"等,约有3、四十样,"借"齐后,拿菜刀口对本人向厨师作揖,厨师接过反转刀口作揖,算是典礼完成。红包和肉给厨师,绑腿布给烧火的外子。
三、杀鸡罚酒
"借锅"后是赤郎杀鸡,鸡血不准滴到碗外,滴出一滴要罚一碗酒,爲了耍赤郎,姑嫂们有意来碰撞,使血滴到碗外往,就提酒壶拿碗来罚酒,不喝就抓牢捏住鼻子灌,以至把锅烟抹到赤郎脸上往,以此嬉耍富贵。
举盘敬酒晚餐初阶后,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和一位新娘的姐妹端一个放一对红烛、一对酒杯的桶盘来敬酒,从首席第一位舅地下始,桶盘放到桌前,姐妹告之主人称谓后,赤娘初阶唱敬酒歌:"一对酒盏花又红,端上桌来敬××(新娘对主人的称谓),敬你××食双酒,酒筵圆满结成双"。唱完,姐妹斟满双杯酒,赤娘端杯敬主人,主人放进桶盘一个小红包,接杯饮完。各桌一切的主人都要一一敬过。这些红包,一局部给赤娘作手薪,一局部给姐妹,鸣"分姐妹钱",大局部给新娘带到夫家往,当前给孩子打制帽子银牌。
四、长夜对歌
晚餐后,赤娘跟赤郎对歌,有的中心是女方村庄上凡会唱歌的外子都来,跟迎亲队伍的赤郎、行郎等小我对歌,不竭唱到新娘起行爲止。
五、带种出嫁
嫁妆中要放有稻谷、花生、玉米等种子,让新娘带到夫家往,意爲到夫家落地生根、开花成绩。
六、夜行嫁
畲家风俗轨则,新娘要卯时入夫家门,故新娘要按路程算好,在后正午就初阶起行,以去多爲步碾儿,大都有坐桥,此刻有的要坐小车了。
七、踏路牛开路
新娘一切都新的,如有二位以上新娘同日出嫁,后走的路意爲旧路,就要牵牛往踏过,牛踏过的路又是新路了。若估计不出,就非论违面能否有新娘走过,就索性牵牛踏过。家景好的人家则以牛作嫁妆,在前头开路。
八、嫁男改姓
女子到女方落户,女方付给男方确定财礼,即嫁男。山区娶媳妇较难,但有了女儿,娶个夫君较随意马虎,再山头也有人来。畲民多嫁男,站在男方鸣"往当儿",站在女方鸣"喊儿"。良多村庄有一半是"喊儿"。嫁男和嫁女办酒席是同样的,只是换了女方来娶。嫁来的女子要改女方姓,然后后世也接下往姓女方姓,这样的族规是爲了让畲族的姓氏不变。嫁来的女子不受村庄坊和家庭比喻视,还贯注了难以措置的婆媳干系。有的汉族女子也喜欢到畲家"当儿",只需学会畲语,在村庄上干系很溶洽。
延伸阅读:浙江结婚供奉和合二仙习俗
在浙江的不少地区,至今保留结婚当天在大厅摆放和合二仙的婚俗习惯,寓意为新郎新娘可以得到和合二仙的庇佑,一辈子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之意。
“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和合二仙”传说背后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为什么与天台有关?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中国画艺术大师、书法家,世界文化名人。
盛唐时期,天台东郊丰家(今路口村)丰尚书之子丰干,到国清寺出家为僧。他高个子,形貌奇特,披发及肩,穿一身布衲,木讷寡言。他在国清寺舂米,以供众食。人家问他什么事情,他只回答“随时”二字,不再作声,相传他有时口诵《唱道歌》骑虎从松门进入寺院,把和尚们吓坏了。但时间一长,人们也不当一回事,故当地人都喊他“随时丰”和尚。
有一次,丰干拜访赤城山德清法师归来,在岭路上听到一阵阵啼哭声。循声寻去,原来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小孩子,于是把他带回国清寺,交给典座僧抚育,取名拾得。那条岭路从此被称为“拾得岭”。
拾得在寺中当小和尚,分配在厨房干杂活。拾得自幼与隐居寒石山的诗人寒山交厚,常把一些剩余饭菜装在竹筒里藏起来,等好友寒山来时,就送给他吃,二人情同手足,可谓贫贱之交了。国清方丈见他们忠实勤快,就留寒山也在厨房帮忙。
这年,国清寺举行佛事盛会,有位越州汪氏婆婆,带女儿何荷花来国清寺进香。不料因路途辛苦,竟一病不起,临终托孤,将女儿荷花托付给寒山、拾得,并希望二人之中能有一个与荷花结为夫妻。从此,三人相处亲如兄妹,渐生爱慕之情。然而,到了婚嫁年龄,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一个夏日的早晨,寒山见莲塘荷花盛开,有了灵感,便摘了一朵插在荷花姑娘鬓边;拾得见状,也笑眯眯地拿出珍藏的隋梅梅核赠给荷花。无巧不成书,这一幕恰被一个来国清祈梦的梅秀才撞见。秀才正苦于昨夜梦里二位沙弥分别送给他一枝荷花和一颗梅核不知怎样解梦。此时见荷花姑娘像出水芙蓉一样美丽,灵感忽至,连声高叫:“好梦,好梦,因荷(和)而得藕(偶);有核(合)方为梅(媒)。”
寒山见状,上前问道:“请问施主高姓大名,光临敝寺,不知有何见教?”
秀才答道:“小生姓梅名合,说起来羞煞人,我昨夜在贵寺借宿,祈梦求偶,不料今日应验。”
梅秀才见荷花姑娘转身欲走,急忙上前施礼道:“请问姑娘尊姓大名,何方人士?”
荷花见梅秀才气度英伟,先有几分好感,随口答道:“小女子免贵姓何,名荷花,越州人士。”
梅秀才不禁心动,应声说:“何字妙极!可谓添人、添丁、更添口。”
荷花见梅秀才不假思索,对答如流,自是别才,顿生几分爱慕之情,于是羞红了脸儿。情急之下,将梅核朝梅秀才扔去,掩面便走。
寒山顿悟,知道了二人的心事,决然离家出走以成全他们。
而拾得在寒山出走以后,也大彻大悟,立誓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回寒山。一日,拾得来到苏州,听说西郊寺庙新来了一个和尚,容貌和装束与寒山一模一样。拾得大喜,想兄弟今日相会应送点礼物,但身无分文,于是走到荷塘边折了一枝荷花捧在手上,走向寺院。而寒山听说拾得来了,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素斋的竹盒。于是弟弟献荷,哥哥送斋,二人相视而笑。这个寺庙后来便叫寒山寺。
再说荷花姑娘也因寒山、拾得离家出走,久无音讯,心中暗暗叫苦。好在荷花心灵手巧,常帮婚礼人家剪纸谋生。
当时天台风俗,新娘出嫁时,娘家要陪送妆奁,俗称“嫁妆”,谓之陪奁。往新郎家送嫁妆,谓之“送妆”,也叫“发奁”。送妆时间安排在迎娶前一日。送妆前,新郎家有“催妆”仪式。所谓“催妆”,就是新娘家雇人抬来催妆礼盒。里面配置几样食品,礼物上贴上红色剪纸的喜庆图案。等新郎家“催妆”礼送到后,新娘家才进行“送妆”。
唐代天台民间还有个习俗,妆奁无论大小件,一律要贴放上红色剪纸喜字和图纹。因此,新娘家人手不够有时也要雇人剪制出贴在喜棚、礼堂和洞房中的喜花。新郎家等妆奁一到,即刻与新娘家送妆的人一起在新房“安妆”,布置贴挂喜花。迎亲这天,新郎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张灯结彩,摆设酒席。被邀请的至亲好友馈赠礼品,道喜庆贺。礼品上少不了贴放剪纸礼花。
荷花姑娘趁为他人婚庆剪纸的机会,把对寒山、拾得的思念融入作品中。她创作出一个持荷、一个捧盒、蓬头笑面、十分惹人喜爱的小孩形象。荷花取意并蒂莲,圆盒象征好合,而盒子里放着五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永结同心,白头偕老,深受百姓欢迎,广为流传。
话分两头,再说梅秀才在国清寺祈梦后回到县城西郊家中,将梅核种在庭院前的荷花塘岸上。第二年便生根发芽。睹物思人,更加想念荷花姑娘,于是请人前去说媒。荷花也因寒山、拾得离家出走,自己举目无亲,于是答应了梅秀才的婚事。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订婚之后,梅秀才的母亲突然卧床不起。梅合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他喂饭、喂药,日夜守候在母亲的病榻旁,连夜里睡觉都不脱衣。每次母亲吃药,梅合都要亲自尝尝。荷花心中暗暗着急,叫媒人二次前去催婚,都遭到梅合婉拒。荷花无奈,只好到伽蓝菩萨前插上香烛祭拜,口里喃喃说道:“菩萨保佑,婆婆早日健康,不知我与梅郎何日完婚?请菩萨明示……”
不料丰干从后面走来接口说:"随时,随时。”
荷花将信将疑,心中有些不快,轻声埋怨丰干说:“师父,我方才祭拜菩萨,你怎么突然插话,要是得罪了菩萨,岂不前功尽弃了吗?"
丰干说:“施主别埋怨啦,我替你去梅合家走走,顺便商量一下你俩的婚事。”半日功夫,丰干笑眯眯回来了,荷花忙问:“怎么样?”
“妥啦,万事皆妥!”丰干答道。
到了八月中秋节,丰干对荷花说:“今日家家团圆赏月,良辰美景,我们何不也出去走走,或许能冲个喜。”说着雇来两顶暖轿,携带荷花走出家门。
他们沿着万松径,过赭溪,来到县城西郊,一路上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使他们心旷神怡。
突然,丰干在一家门前停住脚步,对荷花说:“咦,这不到了你夫家么,我们不妨进去坐坐吧!”
梅合见丰干带着未婚妻荷花来了,不禁一楞,急忙上前施礼:“活佛在上,请受小生一拜,家母沉疴,久治不愈,几日前高僧前来治病,拿神水一洒,竟霍然而愈。你那天不是说一个人来赏月饮酒的么?我只备了四碗素斋,两筒月饼,数碟小炒,准备了一点酒……这,怎么办呢?”
丰干不由分说,一手牵了荷花,一手搀了梅合,说道:“大家都来喝杯酒,今日我做主,为你们完婚!”
一听这话,梅母、梅合、荷花都呆住了。丰干说:“还发什么呆,天上月圆,人间秋半,草鞋、蒲鞋都要放成双,举国上下,共庆团圆,还嫌不够隆重?”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当晚,荷花拿出一只箱子来,将自己珍藏的婚庆礼花剪纸当作妆奁。梅秀才特地在洞房门口书一联云:
因荷(和)而得藕(偶);
有核(合)方为梅(媒)。
以志不忘前年到国清寺祈梦这段奇缘。自此,夫妻二人十分珍惜寒山赠荷、拾得送梅核、寓意“和谐好合”的姻缘,故相亲相爱,和和美美,白头偕老,儿孙满堂。这便是“和合二仙”的出典。
数年后,梅秀才种下的梅树开花结果,果实累累。当地百姓将他俩生活过的地方叫作“梅塘岸”,流传至今。
扩展阅读:祛祟避邪和占卜的风俗
古人对蚕花的生死病害不能理解,存在神秘心理,总认为鬼物邪祟为害,常采用一些巫术来抵御,或诅咒,或驱除,或忌讳,用愚昧迷信的方法求得避害,总称祛祟避邪。过去的巫术虚构,蚕的病害是白虎作怪,因此用各种办法驱驱除或祈求白虎免害,又捏造青娘是蚕的大敌,故蚕娘食螺蛳叫”挑青”,清明节出游不归家叫“避青”吃完的螺蛳抛向屋顶,认为即可转移灾祸。种种陋习,旧时文献多有记载,随着时代的前进,巫术渐已消失,但仍有一些残留在风俗习惯中,其中有的已看不出原本的意图。这些风俗是从蒙昧走向科学留下的痕迹。
避邪习惯
我国早在汉魏时即有“鬼畏桃”的民俗,《淮南子》、《搜神记》、《玄中记》等书记载,神人神荼、郁垒倚桃树管理群鬼,传说桃枝可以驱邪。桐乡一带近代尚残留这一风俗。蚕农缺桑叶从外地买进,须先用桃枝在桑叶轻轻鞭打三下;蚕农还常在门口或蚕匾上插桃枝。旧时浴蚕种必使用桃木板煎过的水。嘉兴新篁蚕房门口要挂一把蒜头、菖蒲和槐树花,前二者全为避邪。海盐?f里蚕房里要挂一把无柄镰刀,对“邪物’’表示威慑。海宁周王庙蚕农在养蚕前要举行祛邪仪式。夜间,男主人把手在石灰水中浸湿,在蚕房门口按下一个白手印,蚕上蔟时,蚕房门口的门框或柱子上要剁一把刀,蔟棚上放一碗冷饭。60年代,桐乡晚村乡有男性蚕农,黎明时全身赤裸,宰杀一头小山羊,口念咒语,用羊血沿墙根洒滴,用污血驱邪。这些都是为了对付“邪物”。
养蚕忌禁
养蚕忌禁颇多,有忌烟熏,忌酒醋五辛,忌香气油气,忌敲打响声,忌哭泣叫喊,忌饮酒者切桑叶饲蚕,忌丧服,忌产妇,忌用破蚕匾,等等。有些符合科学道理,有些特别是语言忌讳则来源于巫术的迷信。解放前,海盐一带蚕农往往在门口打上许多树木桩,用左手搓的草绳张网,禁止陌生人上门,如有冒昧上门者,主妇甚至把一盆水泼向来人。
语言多忌讳,来源于原始信仰,古人认为语言有魔力,故对不吉的语词不用,用另一个字或词代替,至现代已成地方俗语,逐渐失去其原始用意。
忌“亮”。因为亮头蚕是蚕病的一种,“天亮了”要说“天开眼了”;
忌“僵”。因僵蚕也是蚕病的一种,与“僵”同音的字不能说,如“姜”叫“辣烘”,“酱油”叫“颜色”、“鲜猛猛”等;
忌“伸”。因死蚕多伸直;
忌“笋”。因与“损”同音,“笋”要称“萝卜”、“钻天”;
忌“虾”。因吴语“虾”音与蚕浮肿病(即白肚病)同义,所以“虾”称“弯转”;
忌“爬”、“逃”、“游”。因三者均为蚕的病态,连避邪物“桃枝”也改叫“掌头”;
忌“葱”。因与“冲”音近,而冲有相克之意,改称“香头”;
忌“四”。吴语“四”与“死”同音,蚕四眠时叫“大眠”;
忌“完”。认为不吉利,“完了”改叫“好了”;
忌“腐”。豆腐叫“大素菜”。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种禁忌在古人文学记述中早有反映,如清光绪《嘉兴府志》所载洪景皓《蚕诗》说:“遮莫村儿也解事,暂呼春笋叫钻天。”濮院陈梓《养蚕词》说:“掘笋不叫笋,叫笋蚕要损,吃姜勿唤姜,唤姜蚕要僵”。可知禁忌形成社会习惯由来已久。
有些祛邪旧俗演变为一般民俗,有:
扫蚕花地
为古代歌舞,近时浙西犹有表演者,仍具有古代遗意。其特点是艺人盛装歌唱舞蹈,于蚕室中演出养蚕各生产环节动作,特别着重打扫蚕室,将虚拟邪物扫出门外。这原是我国古代“摊舞”的一种,是祛祟避邪仪式,并非一般歌舞。现各地仍有扫蚕花地风俗,如海宁新娘子在新婚次日要象征性地扫一次地,自门口扫向里面。其原始意义已不存在,成为一般民俗。
唱花蚕
是农村普遍流行的艺人民歌演唱活动。每年冬春,有人挑担供蚕神塑像或画像,敲锣沿村游唱,农家给以白米或糕团,其人在蚕农家巡转,演唱家喻户晓的“蚕花歌”。这首民歌有的地方叫《马鸣王菩萨》,有的地方叫《蚕花经》。海宁有“跳马”习俗,由艺人执硬纸剪成的马头,到蚕农家边跳边唱;海宁沈士乡由女子装饰马头灯,在元宵夜去蚕农家演唱;海盐城西常有青年男子划船至蚕农河埠前演唱。这些演唱都称为唱花蚕,歌词大同小异,已成为民间演唱活动。然从其奉神像、马头至蚕室诵唱世代相承的同一歌词看,实际上是古代祛祟驱邪习俗的残留。
置蚕猫
鼠为养蚕大敌,农民除养猫捕鼠外,还购置蚕猫避鼠。蚕猫多为泥塑彩绘的,解放前,嘉兴曹王庙一带捏制者为多,嘉兴、海盐集市有售;也有木刻印刷在红绿纸上的,海宁等地有些杂货店每年冬季与蚕神帽一同出售,蚕农购回贴于蚕匣上;桐乡一带则习惯由农家妇女作剪纸的蚕猫,贴于蚕室。这种用镇邪物驱鼠的民俗也是古代巫术祛邪的一种遗留。泥塑或木刻、剪纸的蚕猫,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玩具或摆设,其中不乏美术工艺品,今已难觅。
蚕桑占卜
蚕桑生产作为重要而又变化莫测的农事,古人常求助于占卜以预测丰歉吉凶。清代湖州汪曰帧曾在《湖蚕述》中辑录数十条关于蚕桑的占卜术,大多曾行之于嘉兴,近代某些乡村还流行占卜。一种叫“请淘箩头姑娘”的占卜,行之于海盐,在淘米箩上摆物摇动,视其状态,预测桑蚕的丰歉。还有民间流传“三姑把蚕”的说法,谓蚕神三姑每年一人主管桑蚕,丰歉不同。旧时历本上都注明当年为何人“把蚕”,民间即以之预测桑叶好坏。清光绪《嘉兴府志》载:“一姑把蚕则叶贱,二姑把蚕则叶贵,三姑把蚕则叶倏(忽)贱倏贵”。这些占卜和预测几乎全属迷信荒诞,其中少数预测,如用柳枝枯萎的快慢测蚕叶的盛衰,却符合气象原理。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