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民间禁忌知多少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12生肖民俗文章) 浏览次数:1954次 更新日期:2020年4月22日 >>
进入社区
民间禁忌
禁忌是人类一种有趣的信仰习俗和神秘消极的精神防卫现象。它像无形的网,在人们身边飘忽,在世界各民族间游荡。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能用手指去指虹的禁忌的记载。经过几千年历史的传承,它成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交融的文化现象。
万年浦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禁忌多多,千姿百态,杂彩纷呈,无奇不有。有的带有迷信色彩,表现了先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稚拙认识,有的被打上封建礼教的烙印,有的则是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语言风趣、诙谐,是一份值得我们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仅举几类较有代表性的浦江民间禁忌如下。
民间禁忌
节日禁忌春节为农历新岁之首,浦江民间禁忌最多,人们信仰得也最虔诚。尤以除夕谢年开始至正月初三一早“开戒”为止和元宵节这三天四夜为要。春节中,一要忌“生人”,即忌讳与自己家不相干的人来家。二要忌说“病、死、鬼、杀、穷、败”等一切不祥的话。必须说时,就要用吉利的词语更换。如要把点着的蜡烛熄灭掉,要说“圆了”,不能直说“吹灭掉”。为防止小孩说犯忌的话,就在门框上贴一张“姜太公在此,童言鸟语百无禁忌”的春联。吃过年饭后,家长要用干净草纸擦一下小孩的嘴巴,意思是把小孩的嘴巴当屁股,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也当是“放屁”,不算犯忌。从前,有个人在正月初一早上正准备起床,可他听见妻子在楼下说:“出来打死你!”他被吓得不敢起床,只得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才起来。原来妻早上在墙脚洞口看见一只老鼠正要钻出来,无意中说漏了嘴,结果闹出了笑话。三忌打架、骂人或打碎器物。如器物打碎了,老人就马上会说“越打越发”“岁岁(碎碎)平安”为当事者作转凶为吉的解脱。正月初一忌打翻凳子。因浦江举丧时将灵柩搁在两条长凳上。出殡时抬起棺材,踢倒凳子才起步。除此之外,据说正月初一是扫帚与灯盏生日,故忌扫地和点灯。这可能是春节前太繁忙了,这样可劳逸结合。在我们浦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日,除与春节有类似的忌讳外,人们还禁忌外出,怕遇到一些不祥之兆。七月半鬼节忌晚间外出,以免惊动鬼神而遭殃。
礼仪禁忌这是人们特殊生活中的禁忌。主要包括婚姻禁忌、交往禁忌、丧葬禁忌等。男女结婚,双方在年龄上忌相差三岁、六岁、九岁,说“三、六、九,不到头”。男女生肖相克也为婚姻中的大忌。男女双方或其家长婚前要去运势、排八字,如相克就不能结婚。如属马的不能配属牛的,以为“白马畏青牛”。还有什么“猪猴不到头”“龙虎两相斗”“女子属羊守空房”等说法。在婚期的选择上,忌在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结婚,说不打春的年份是“寡妇年”。
丧葬禁忌主要表现在灵柩从堂楼里抬到明堂上架在两条凳子上那称为“架丧”的时刻。这时如前来送葬的人与死者命相相克,就要避忌。还有给死者穿的寿衣,生前穿过的衣服不扣扣,新做寿衣不做扣,反之据说死者就不能投胎。
在人际交往中,送礼、待客等都有些禁忌。如给结婚者送礼品,那些该成对的物品如花瓶、枕头之类一定要成对送去。祝人成双成对,切忌单数送去,免得令人不快。给客人倒茶或斟酒时,切忌壶嘴对着人家,因“壶嘴”谐音“虎嘴”。这也是出于一种待客的礼貌吧。
日常生活禁忌浦江人的日常生活禁忌较多。吃饭时不许敲空碗,俗以为“穷气”。不许倒扣碗于桌上,因为生病的人服汤药后才将碗扣于桌上,表示不再服药。狗肉上不得大席面。架床面不得朝西,说是“朝西床,没商量”。盖房买房避免大路或河道直冲房子的地方。认为道路冲房子,有宝藏不住;河道冲房子,财旺挡不住。旧时如正门正对塔、山峰等高耸物,认为是大不吉利,必须祈求虎神相隔。还有前门和后门不能对正,认为财从前门进后门出,不聚财。这实际上也是生活经验,前后门相对,屋内风大会招致某些疾病。病人喝汤药,要说成喝茶。小孩患麻疹时,浦江话叫“出马”,要忌打锣放铳,否则“马”会被吓跑。这里实际上隐含科学道理,小孩患麻疹时理应有清静环境,忌噪音。婴儿第一次理发浦江叫剃胎头,忌被“生人”看见。婚宴上忌熟花生上桌,而要吃生花生,这样新娘子会“生”。
近年来与全国各地一样,浦江人在送红包、选车牌及电话号码时不喜欢“三、四、十三、二百五十”等数字,因这些数字会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这可叫数字禁忌。此外,还有商业、手工业、农事、狩猎等各行业禁忌。如不能触摸木匠的斧子、墨斗、曲尺等,如有人触摸了,是对他们祖师爷的大不敬,这也是尊师的一种美德。挑担出门行商的人忌单日出门,最吉利的日子是逢八,获利多。行商的扁担忌女人从上面跨过,反映了旧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如此等等不多赘述。
浦江地域虽不大,但历史文化悠远绵长,各种禁忌也是不胜枚举。即使在一县内,也会是“同天公,各乡风”,不甚一样。随着世易时移,有的禁忌淡化了,消失了,但有的禁忌依然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反映出人们祈福避祸的一种心态,而有些经验性的禁忌如抹去其神秘的迷信色彩,就能嬗变为一种知识和人生的修养。(四)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