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易德轩创始人兼首席风水大师【铁笔居士】彭炜珀进入百度百科收录为名人词条 2021-9-2
铁笔居士2024龙年精批年运、调理新年家居风水开始了,提升运势,开拓人生|!! 2021-9-2
易德轩承接风水装修设计业务,真正风水大师和专业装修设计结合! 2021-9-7
易德轩2024龙年化太岁锦囊及化太岁法事开始接受业务!! 2022-2-11
易德轩公告:“易德轩”已经注册商标,易德轩logo也已经版权登记,请相关侵权单位立即清除相关内容 2022-1-3


 民间习俗 黄历占星 风俗民俗 测字运势 民间禁忌 生肖运势 鬼神传说 化解太岁
您的位置 >> 易德轩首页 >> 民俗主页 >> 风俗民俗 >> 傩戏是古老的祭祀演剧,不仅曾风靡朝野,还走出了国门
傩戏是古老的祭祀演剧,不仅曾风靡朝野,还走出了国门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12生肖民俗文章) 浏览次数:952次 更新日期:2021年4月23日 >> 进入社区

传统文化的素材摘抄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等,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模式,在河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广大地区都有流传。从2006年开始,各地傩戏经国务院批准,陆续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历史上,傩戏曾经风靡民间和朝堂,更走出了国门,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

  傩戏表演

  一、傩戏的产生

  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和礼俗,是我国民间戏剧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傩戏就是在古代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傩戏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祭祀演剧,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由“驱鬼逐疫”“招祥纳福”祭祀仪式逐渐发展而来。
傩戏是古老的祭祀演剧,不仅曾风靡朝野,还走出了国门
  “傩”,《说文解字》解释说“行有节也”,也就是举止到位,行动有节度,行走姿态柔美,这其实就是舞蹈的步伐。《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郑玄注《毛诗传》说是“行有节度”,徐锴说“佩玉所以节步”。

  《说文通训定声》里解释“傩”为:“击鼓大呼,似见鬼而逐之。”“傩”就是驱逐疫鬼的一种祭祀舞蹈,《论语·乡党》里说:“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傩戏角色

  早在先秦时代,傩就成为了一种拥有极为严谨的祭祀仪典的节令活动,履行着“通畅节序”“消灾纳吉”的功能,被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方相氏”原本是周代的官名,属于夏官属官,主司殴驱疫鬼,由武士充任。他是古代傩仪中的重要神祗,最早的驱傩之神。这种身蒙熊皮、头戴面具的驱疫行为是傩祭的最典型形式。

  在上古时代,傩祭和节序变化密切相关,多出现在冬春交替的时候。《吕氏春秋·季冬》说“命有司大傩”,高诱注释说:“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古人在腊月举行驱傩,就是为了在季节交替的时候,“逐尽阴气为阳导”,使得阴阳有序,天地和顺。后来的傩戏一直秉承着这种观念。

  现代傩戏表演

  二、傩戏如何表演

  既要承担调合阴阳的作用,又要娱神且娱人,所以傩戏表演具有时令性、宗教性和仪式性的特征。

  最初的傩祭大多在冬春换季时候举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扩大,傩仪、傩戏就不再拘于一个固定的时令了,变得十分广泛。比如安徽的池州傩戏,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则在农历八月十五进行。而在浙江,傩戏几乎每月都有,从正月的“上元傩”到腊月的“祀灶傩”“除夕傩”等等。

  傩戏的宗教内涵体现在面具佩戴,独特的“舞步”和“巫技”的使用上。

  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的表演道具。傩戏面具的来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候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夸张和变形,可以增加神秘感,增加对疫鬼的威慑力,又增添了审美娱人功能。

  早期的傩戏,就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的,依据角色性格,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在傩戏演员中,出演的角色大多是父子世袭的,而面具也往往世代相传。傩戏面具多为木质,也有丝质的,所绘色彩花纹,各地大同小异。

  傩戏面具

  傩戏的演出中,保留了许多以“跳”命名的形式,比如“跳五丧”“跳财神”“跳灶王”“跳八仙”等等,所使用的十字步、圆台步、小碎步等步法,是和其他传统戏曲程式不同的。这是原始的宗教祭祀舞蹈在傩戏中的遗留。

  傩戏演出中,还穿插有不少巫傩技艺表演。比如捞油锅、捧炽石、过火炕、跺火砖、吞火吐火、踩刀梯等。

  基于宗教仪式的特性,傩戏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所谓“内坛法事外坛戏”。比如湘北一带的还愿傩戏演出,一般要经过发功曹、扎寨、请神、安位、出土地、点雄发猖、姜女团圆、勾愿送神等八大法事,戏曲剧目穿插在其间演出,法事和演出融为一体。

  傩戏表演

  三、傩戏在民间的流行

  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这是是原始初民普遍的精神寄托。依据现有资料可考的,从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开始,我们可以知道:几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而扩展到全国各地,一直在民间传承。

  民间傩戏,也称为“乡人傩”“百姓傩”。傩祭、傩仪在民间生活中,通过和各地的佛、道、巫教的复杂结合,逐渐戏曲化。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傩戏,大多是在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时,由原有的傩歌、傩舞、傩仪吸取戏曲形式发展而成的。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傩戏保存最丰富的区域。比如山西有斩旱魃、扇鼓神谱,河北有捉黄鬼,湖南有傩堂戏、傩神戏等,江西有滚傩神、舞鬼戏等,广西、云南有端公戏、师公戏等。就连一些少数民族的戏剧也属于傩戏的范畴,比如湘西苗族的茅古斯、内蒙古蒙古族的好德格沁、青海土族的跳於菟等等。

  民间的傩戏演出又可分为族傩和教傩。族傩以村落大族为主体,在节日期间进行民俗性祭祀演出活动,像山西曲沃的扇鼓神谱、安徽贵池的傩神大会都是如此;教傩一般隶属于梅山教或茅山教,主要进行冲傩等法事活动。

  总之,傩戏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民间都十分流行,特别是一些巫术气氛较浓的边远地区,往往固定成俗,成为当地众多的民俗文化之一。

  民间傩戏演出

  四、傩戏在宫廷的流行

  傩祭、傩仪在历代宫廷也非常流行。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朝宫廷举行的傩仪非常隆重。主体表演队伍由一百二十名年龄在十到十二岁的黄门子弟组成,称之为“侲子”(指傩仪中用以驱疫逐鬼的儿童),他们都“赤帻皂制,执大鼗”。当然也少不了“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的方相氏,此外,汉代傩仪中还增加了“十二神兽”,“十二兽有衣毛角”。侲子们在方相氏和十二神兽的舞队带领下,共同“逐恶鬼于禁中”。

  汉代的傩仪队伍庞大,仪式繁多,成为了后代宫廷和官方傩仪的标准模式。东汉的张衡就在《东京赋》里描述过洛阳举行傩仪的盛况:“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侲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砾雨散,刚瘅必弊(这里写的是东汉的一些趋鬼方法,包括桃弧射鬼、瓦砾砸鬼和泼水淋鬼)。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

  南北朝时受外来宗教的影响,傩祭仪式的神秘性逐渐降低,戏剧成分却不断加强。《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的傩仪:“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方相氏不见了,多了金刚力士,戴胡头驱逐疫鬼,可见西域文化的影响。

  到了宋代,方相氏、十二神兽、侲子等角色变成了由优伶扮演的门神、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灶君、土地等世俗化的神衹,甚至还有人间的将军形象,傩仪的娱乐性进一步加强了。

  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是大傩仪。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可见当时的盛况。

  元代之后,官方傩仪不再出现在正史的记载中。

  傩戏表演

  五、傩戏走出国门

  随着中国文化的辐射,傩祭、傩仪也流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早在东汉时期,越南就引进了中国傩仪,成为他们推行汉制的重要内容;朝鲜最迟在唐代就吸收了中国傩仪,成为他们军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除了官方途径,还从民间和僧侣中吸收了中国荆楚地区的傩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傩礼。

  曾风靡朝野并走出国门的传统傩戏,积淀了从上古以来直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文化信息和艺术特征,具有丰富的蕴涵。无论是对于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还是对于戏曲学、美术学、民俗考古学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因而,在对这一古老的演剧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当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艺术形态,更应注重它内在的文化涵义。
傩戏是古老的祭祀演剧,不仅曾风靡朝野,还走出了国门


@-----------------------易德轩提示-------------------------@

易德轩今日生肖运势播报专版,每日生肖运势查询,欢迎大家到(今日运势版)查看。易德轩2023年化太岁锦囊开始热销,欢迎有需要的到【易德轩吉祥商城】查看下单购买。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到社区发帖交流执议:【问答热议】

生肖运势 易德轩
生肖运势
生肖运势 易德轩
易德轩商城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帮助中心 | 分类导航 | 网站地图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83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