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在网上提问有关于过年习俗的问题,下面易德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为你提供相关的问题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百节年为首”,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节日,对新一一年寄予无限的希望,因此民间贺新岁也特别隆重和热烈。“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诗,描写的正是传统社会中快乐过年的生活情状。放鞭炮、换桃符,一年复始,万象更新。
过年是闽西村落最欢乐的时光,也是亲情播撒最浓烈的时候,还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节点,古已有之的春节民俗在闽西村落社会竞相绽放。
1.冬至酒
每年冬至日,乡村便开始酿酒、烳酒,为过年做准备。据民俗,冬至日的井水特别清丽、凛冽,酿出的酒更好收藏,保质时间也更长,故称“冬阳酒”。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冬至之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冬至饮酒、酿酒也成为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家庭酿酒的主要方法:备好糯米若干,浸泡5小时,使糯米泡软;沥去水分,把浸泡后的糯米倒入饭甑;把饭甑盖好,放到大镬中,大镬底部放水;镬底生火,蒸2—3个小时,直至米变成软熟的饭粒;把蒸好的饭粒扒松,倒进非常干净的大水缸;水缸内加入少量的干净水,并在酒饭中央挖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井”;加入适量酒饼(酵母),使之发酵;把酒缸盖住盖严,可以用棉被、蓑衣等盖紧保温,冬天等6—8天,冬酒酿成。此时酿出的酒是生酒,叫酒娘,为便于保存,则要把酒滚沸,用漏斗状的竹编滤器滤出酒,再把酒注入密封的酒坛,再把坛子放到闷烧的谷糠、锯屑里加热至24个小时,生酒沸腾后慢慢冷却,是为“烳酒”。
“烳酒”不但过年饮用,还可以喝到次年端午节,海拔较高的村落还可以保存更长时间,甚至几年。
2.送灶君
腊月二十三,民间送灶君。有的地方腊月廿四送灶君,又叫“送灶王爷”“送灶神”“送灶神公”。传说灶君乃玉皇大帝派往民间了解人间善恶之神,长年住在人间,至腊月廿三日上天禀报,作为玉帝赏善罚恶的依据。“二十三,烧灶疏,灶君菩萨上天去,全年一家大小事,上奏玉帝无隐私。” [1] 是日,人们把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洗涤干净,然后贴上新的灶神像,或用红纸写上灶神的尊号,“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司命灶君之神位”贴在灶壁,神像或尊号两侧贴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字样的对联,再摆放素品如橘饼、柑桔、甘蔗、冬瓜糖、柿饼等,然后焚香、点烛、烧纸钱、放鞭炮,祈求灶神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保佑全家老小“大大过年”、食禄满满。元宵节晚饭后,同样的方法要将灶神接回,俗称“接灶”。 [2]
祭灶神。
3.入年界
腊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又称“入年假”“入年架”,家家户户大扫除,制长竹扫帚满屋打扫,称“打弹煤”(指火烧烟熏后的灰尘) [3] ,又称“除尘”,“尘”通“陈”,意为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入年家,爱扫屋,抹净神龛回神福。”家中的桌凳、床铺、蚊帐、被褥都要洗干净。是日,有的乡村要挂几代(三代或五代)同幅祖宗像,直至正月二十日才收下。挂像之外,还要贴春联、贴“喜帖”,贴年画、绘吉祥图等。相传此日至正月初五(“出年假”),诸神不管事,众人可任作红喜事而无神灵干扰。
扫尘。 ?
4.赴年墟
民间把腊月最后一墟称“年墟”,为把年货置办齐全,都要赴年墟,购买衣物、碗碟、鞭炮、香烛、纸钱、糖果、粉丝、孛荠、甘蔗及茶烟酒酱醋和肉类等,满满一担挑回家。
赴年墟。
此外,还要杀年猪,家家户户做豆腐、炸煎粄、炸豆腐、酿豆腐、打肉圆等,欢欢喜喜过大年。
杀年猪。
杀鸡宰鸭。
杀鸡宰鸭。
5.过大年
祭祖敬神。过大年,又称除夕。是日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割公鸡时还要“打花纸”,即把鸡血滴在一大叠土纸上用以祭祖、祭公王时备用),把杀好的鸡鸭原只焯熟用簋(木+盛,客家话,念cang)子挑着敬天地神明、敬祖宗(祠堂祭或家祭)、敬公王(土地神)、敬伯公(桥头伯公、田缺伯公、天灯〈添丁〉菩萨等),感谢祖宗保佑,苍天垂爱,赐予人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同时祈福新年新希望。
敬祖宗。
写贴对联。除夕日,要写对联、贴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夏秋冬行好运,东西南北遇贵人”,一副副鲜红的吉祥对联从饱蘸墨汁的文士手中一挥而就,人们围桌观看、点评。然后全家大小贴对联,展纸、裁纸、调羹,扶梯、张贴、校正、吟读,堂联、房联、厨联、厩联,顿时满屋生辉,喜庆热烈。楼梯口、过道旁、回廊处,有时还贴上三条或五条小红纸条,以示吉利、吉庆。
闽西客家过年习俗|灶神|守岁
写春联。@-----------------------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