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婚姻风俗
婚俗是民俗的一支,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流变与积淀中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我们在追忆这段起源总像遥远的梦幻,有时模糊,有些片段又很清晰,但总体是支离破碎的。斯诚如林语堂说: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的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烟面纱和婚礼的钟声。。。。。。
合肥的婚俗,凸现合肥地域文化的特色,汇南北之精髓,不失个性,如在合肥,在成婚那天,新娘进洞房前,与新郎交换鞋穿,双方穿着对方的鞋,共入洞房,表示夫妻同行和谐(鞋),白头到老。。。。。。
(一)择偶定亲
择偶是婚前首要的事。旧时,双方父母为其子女说亲,或媒人主动上门提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多为父母包办,基本上谈不上爱情。在定亲前,需经过看亲,又称相亲。一看门风,二看祖宗,三看财产,四看面容。双方基本满意后,便进行合庚拟约,这是男女双方家庭为婚事做出的第一桩正式接触。合肥俗语:男家吃掉一笼鸡,女家尚不知。合肥解放后,崇尚自由恋爱,但不少人还是通过“媒人”从中穿针引线,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男女青年基本上是真正自由恋爱,已无第三者从中说合。
合年庚 又称订婚。就是把男女双方的庚帖合在一起。庚帖也叫婚帖、龙凤帖、年庚帖子,上面写着男女双方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外形是红色柬帖。男女双方互换庚帖表示求婚或订婚。
庚帖一般托媒人代送,也有媒人主动向男女方讨取庚帖,以作凭证。互通草帖,占卜吉凶,推定命相,看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有的地方还有签订婚约之俗,以字为据,明确权利和义务,以防变故。如有违约,据此告官索赔,不然,空口无凭,难以为证。但民间旧俗,若女方返婚,需如数赔偿男方财物;如男方返婚,女方概不退还。
合庚定约后,男方向女方下聘礼,聘礼的多少和轻重,视其男方门第、财力和女方的具体情况而定。富家一掷千金,礼车百辆,浩浩荡荡,以显其富有,同时也抬高女方身价。穷人一件身边小物也成定礼。聘礼中,一定要有鸡、鹅。鸡者,吉也;鹅与“和”相谐,都寄托着对婚事的祝愿。
看亲、通话 订婚之后,成婚之前,需要看亲接亲,即未婚的女婿携带礼品去女家走访,至少每年端午、中秋和春节各去一次,这叫看亲。
男方看亲的目的有二:一是沟通关系,密切感情,增进了解,促成亲事;二是暗合催嫁之意,盼望早日成婚。女家即使心里同意,也总要找些理由,比如“姑娘还小呀”、“我家缺帮手啦”、“奶奶疼她,舍不得离开”等等,其实这就是借口阻拦。阻拦的用意,一是万一姑娘嫁过去,有不是之处,婆家要多加体谅,因为父母有言在先;二是有意抬高姑娘身价,多要彩礼,不说不嫁,老说“不到时候”,有意拖延。这样给男方和媒人增添麻烦,解决的方法只有多上彩礼,多说好话,才能通融过去,这就叫“通话”。
(二)婚前准备
男女双方一旦确定了成婚日期,就进入了繁忙紧张的筹备阶段。准备工作千头万绪。
择吉日 择吉,就是选择吉日。一般认为黄道吉日,黑道凶日。黄道、黑道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名称。至于哪天黄道,哪天黑道,旧历书上都有详细说明,一般情况下选择吉日,查看历书即可,认为事关重大,亦可请老先生确定。合肥民间认为,春季是结婚的最好季节。合肥农村有“正不娶,腊不定”之说,因为这两个月冰雪严寒,阴气大盛,男女交媾,损阴折阳,不利于后代发育。但也有另外说法: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除夕,这七天主管吉凶的神星均不在位,百事无忌,天天都是成婚的好日子,不必占卜。但多选择在农闲和春节期间,双日子,单日极少。所择吉期,一般有两个,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供女方选择,以避开经期。
布洞房 洞房是新婚夫妇的卧室,也叫新房。洞房的布置讲究喜庆、欢乐、吉祥、和美,既要宽敞、明亮、洁净,又要起居方便。在门框、墙壁上可贴对联、剪纸和彩画,增添喜庆气氛。旧时对联如“共结丝萝山河固,永谐琴瑟天地长”、“绣阁灯月,鸳鸯并立齐欢笑;妆台镜照,鸾风和呜共谈心。”剪纸多数是“金鸡长鸣”、“龙凤戏珠”、“喜鹊登梅”、“鹊桥相会”等。除此之外,贴得最多的是双喜字。
置嫁妆 合肥女方嫁妆按“抬”和挑算,有八抬、十抬,甚至更多。但一般家庭就有“挑”成双成对。习惯上,男方置木器家具,女方送摆设,多为桌上、床上和手使的用具。最贫苦人家也要赔所谓“一头”(梳头盒)“一尾”(马桶),另做两套生布(布料未下水)裤褂让女儿穿到婆家去。裤褂要用条子布,忌用格子布(格子与隔谐音,不吉利)。不论嫁妆多少,都要有一盏灯,叫“万年灯”、两双鞋,叫“男女同鞋”、一对碗,叫“子孙碗”、一个马桶,叫“子孙桶”。女方实在因为贫寒或其它原因,由男方出资置办后,送往女方,佯说女家陪送的。
姑娘出嫁之前,女方亲友多来送些细软、饰物和钱币,叫“添箱”,就是给新娘出嫁时的箱子里再添些礼品。肥西三河一带,有些女方家在姑娘出嫁的箱底要放几张钱币,叫“压箱钱”。
送嫁妆 在新娘出嫁前,要把嫁妆送往男家,叫“发奁”,也叫“行嫁”,俗称送嫁妆。一般都在当日送达。嫁妆分若干抬,每抬两人,都要贴上封条和喜字。有的需列一清单,并用红绸包扎好,由媒人等押送男家。到男家后,由一人报帖,然后把陪嫁之物一一摆好,让婆家过目。有的地方新郎要亲自去接妆,并出名谢帖。女方要把每两条被里合迭,内放糕、糖、红蛋和小红包,包里有钱。在“子孙桶”内放些米、豆、蛋、糖果、花生、枣子、红包等,当子孙桶送入新房时,亲友们可以抢里边的食品及红包。
铺新床 也叫铺房,在新娘未到之前,由“全福人”把房间布置妥善。先挂帐,再陈设,后铺床,并把床上用品摆设得整整齐齐。在铺床时,要边铺边唱,有问有答:“床上铺的是什么?”“是豆秸,养活儿来做秀才。”“床上铺的是什么?”“是麦穰,一代一个状元郎。”所谓“全福人”,也叫好命婆、富贵婆,即夫妻恩爱、身体健康、子女双全的中年妇女。婚礼中很多事体都需要她出面办理.以为新婚楷模,也为讨个吉利。
开脸 女子出嫁前,要开脸迎新,这是结束处女生活的标志。开脸也叫开面,必须由“全福人”或姑娘的舅母来做,用两条线交叉,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掉,并修齐两鬓。经过开脸,修除脸上的汗毛,就不再是“黄毛丫头”了。现在通称画妆。
请客人 请客一般是口头通知,也有是下书面请柬。娶儿媳用红帖,上书“谨订于×月×日儿××完婚,略备喜酒,敬请阖第光临”。请柬送达后,婚宴的当天,主人忙于应酬,很难顾及周全,因此对请来帮忙的人,事先安排好,使其各司其职。一是账房先生,负责登记贺礼,支付开销。二是引宾,俗称“支客”,自始至终,参与策划及应酬。三是搀扶、伴房,古代行跪拜礼,要有专人负责搀扶新娘,伴房者尤需和气、会应酬,要有几分姿色,负责照管新娘。四是厨司,搭棚、垒灶、采买、制作负责到底。还有就是杂役,多是至亲晚辈充当。
(三)新郎迎亲
发轿 传统婚礼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婚——男到女家)则反之。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迎亲一般用花轿,又称喜轿。轿顶有顶珠,轿厢都用彩锻绣花的轿围子空罩着,上面绣满龙凤、牡丹和名贵的花鸟图案,光彩亮丽。用轿是明媒正娶之意,是新郎对新娘的最高礼遇。如果是续妻、娶妾一般不能用轿。
迎娶前,男方要找好伴郎,女方要找好伴娘。旧时男女嫁娶,陪伴新郎迎娶的伴郎,多为新郎的同胞、同族或姨表兄弟充当。伴新娘出嫁的伴娘,须是年轻女子,品貌端正、熟悉礼节,又善于应酬。伴娘的职责是伴随、护送、照料新娘嫁到婆家,从伺候新娘化妆、搀扶新娘上轿到途中关照、搀扶新娘下轿、再到拜天地、入洞房,始终陪伴左右,特别是在婚礼仪式上,要主动帮助新娘巧妙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嬉笑、玩闹和非礼行为,既要热情大方,诙谐幽默,又不失身份,不辱人格,做到应付自如,滴水不漏。
到了发轿的时辰,由“全福人”用红捻子在轿内四周探照,以象征性手势“锁”好轿门,然后鸣放鞭炮“发轿”。花轿前后簇拥着灯笼火把,四对红纱宫灯,四名喇叭乐手,富有者还请鼓乐队,一路吹吹打打,招摇过市。
拦轿 花轿到女家后,女家放鞭炮迎接,却突然关上大门。男方要将钱用红纸包好塞进大门,叫“开门礼”。拦门之习,源于古代。一是等时辰,如果上轿的吉时未到,就要把轿拦在门外等候时辰。二是等化妆,虽然吉时到了,但新娘还未打扮好,也要等待。三是防被骗,过去有些恶少色狼,听说谁家姑娘出嫁,打听好时辰后,扮娶亲者先到一步,待姑娘上了轿,被劫走以后,再后悔来不及了。为了谨慎,先把轿拦在门外,互相通报,问清楚以后,再开门也不迟。四是借此机会,让吹鼓手显身手,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招来人越多,越增添喜庆气氛。
哭嫁 新娘临上轿前哭嫁惜别。出嫁前,在家人或女友陪同下,从轻歌微吟直哭到口干舌燥,嗓音嘶哑,两眼红肿。有的还把哭嫁的水平作为评判女子才能的标准,贤者出口成章,振振有词,如泣如诉,动人心弦;愚者会被人讥笑。上轿时,新娘要与母亲抱头大哭一场,此哭不仅是惜别,更含吉祥意,俗称“不哭不发,越哭越发”,“越哭越发,金银堆成塔”。如果新娘乐而忘哭,伴娘就会偷偷地拧一把,新娘得到提示,也只有照哭了。
哭的内容十分广泛,哭爹娘,哭兄嫂,哭弟妹,哭舅姑,哭女友,哭媒人,哭童年,哭少年,一直哭到出嫁。母亲和女友也陪伴着一起边哭边劝,用哭的形式诉说自己的不幸,有怨有恨,苦辣酸咸,一并哭出来。哭嫁的本义是诉悲苦,但发展到后来,哭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其目的则是与父母亲眷等道别,表达依恋难舍的情怀。
上轿 哭嫁之后,新娘收拾打扮妥当,到了吉辰,先拜别祖宗,后离家上轿,但不能自己走上轿去,必须让人背上轿去。不让新娘把娘家的泥土带到婆家去,泥土就是财富。
新娘上了轿,必须关上轿门,即把轿帘放下来,免被外人冲犯。也不管路途多远,一般中途不停轿,所以,新娘嫁前要饿三日,每天只吃一两个鸡蛋。如果路遇庙宇、祠堂、坟茔、井、河、桥等,要用一条红毡子或一块红布象征性地进行遮挡,以避凶煞。合肥民间,此时,则由双方媒人将婆家送来的“连儿肉”拽开,留给母家一块,带回婆家一块。
下轿 花轿将至男家时,以三声炮通报,男家也放鞭炮迎接。临门,先由两位长嫂各持一火把迅速绕轿一周,并唱道:“老嫂燎轿,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气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气,这叫“燎轿”。然后,新郎在轿前长揖三次,恭请新娘下轿。接着,“全福人”打开轿帘,由大姑小姑扶新娘下轿,并说:“要想发,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此时,大门紧闭,必须由新娘上前喊道:“娘!开门。”这叫“改口”。婆婆在门内问:“来家是否听话?”“一切都听婆婆吩咐。”有问必答,直到满意后才开门让进。合肥有些地方,故意把喜轿拦在门外,叫也不开,谓之“憋性子”。
新娘下轿时,有一位“全福人”手拿米斗或簸箕,装上米谷和豆子,往轿里和地上抛撤。近代,改用金银纸屑。新娘下轿后,脚仍不能沾地,由几块红毡或布袋铺在路面,交替向前延伸,新娘一一踩过,谓“传袋”,旁边有人喊“一代传一代,十代传百代……”一直喊到万代才罢。
(四)夫妻拜堂
拜堂即拜天地,多在屋内进行,也有在庭院中举行的。多数情况下,新娘下轿,即与新郎拜堂。
堂中设案,案上燃着的红烛、炉香,还有斗、弓、箭等物,皆有象征意义。有三媒六证之说,三媒就是三个媒人,六证就是尺子、剪子、升、镜子、算盘和秤,这六样东西都要放在案桌上。斗和升,是称量粮食的器具,内装五谷,象征粮食满仓,五谷丰登。斗上倒插三支箭,箭上搭弓。新娘入堂,新郎取其弓箭象征性地对其试射三箭,意在驱妖辟邪。弓、箭为武士射猎之用,显其勇武、阳刚之气。秤是称重量的,算盘是计算用的,取其心中有数,处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旧秤一斤为十六两,代表十六颗星座,即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取其吉星高照、大吉大利之意。镜即神镜、照妖镜,妖魔鬼怪无论藏在何处,在照妖镜下即原形毕露,取其降妖化吉之意。
拜堂的顺序,先拜天地和祖宗神位,以告“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续后世”。再拜嫡亲尊长:祖父母、父母等。然后夫妻对拜,以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最后是向亲朋邻里敬拜。一般由傧相主持唱拜:“一拜天地,欢天喜地;二拜高堂,福禄寿长;夫妻对拜,女貌郎才,恩恩爱爱。”也有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互拜”的。拜堂后,一般由新郎手牵新娘入洞房。有的用丝绒做成同心结,男牵红线一头,女牵绿线一头,步入洞房。
(五)洞房花烛
挑盖头 新娘出嫁即以红色巾帕蒙头盖面,叫盖巾,也叫盖头。盖巾多以轻纱制成,稀薄不遮视线,或长或方,色彩嫣红,象征吉祥。入洞房后,一般由新郎掀开,叫挑盖头。在亲友众人面前,一展新娘风采。同时,以示夫妻公开,取得亲友的公认。
挑盖头,由客人中选一能唱者,用秤杆挑盖头,边挑边唱:“小小秤杆圆溜溜,出在鲁班山里头,张班砍来李班修,一路明星照到头,拿到长街做买卖,人家请俺挑盖头。我把盖头挑起来,娘婆二家都发财……”唱完挑起盖头就走,后由东家用香烟、糖果等物换回。气氛十分欢乐。在斯时,合肥地区流行说好,一是活跃气氛,二有恭贺之意。
坐床、撒帐 挑盖头后,新郎新娘按指定的位置相对而坐,男向右,女向左,坐得时间越长越有福气。也有并坐在床沿上的。坐床又叫坐帐。这时祝福的亲友前来撒帐,以五色同心花果撒向新人,新人得到的越多,预示今后子女越多。各地撒帐人唱的撤帐歌词都不一样,但全系吉祥语言。
有些地方请“专业”撒帐人参与活动,他们的歌词随意性较大,看到什么唱什么:
“无事不进新人房,东家请俺来撒床,抬头观洞房,喜气闹嚷嚷,一边是鸳鸯,一边是凤凰,洞房好风光,红绫被,锁金帐,鸳鸯枕,甚奇样,珍禽异花绣得好,两边又插字两行,名叫秋菊和海棠,我端五果来撒床……撒罢床,出洞房,东家请俺吃喜糖,你们大家来闹房。”
闹房 闹房,有文闹和武闹,文闹是新人对诗、对唱、互相考问。武闹,有的出于善意,只是语言动作粗了些;有的则过于庸俗,甚至野蛮,如把新娘按倒在床上,脱鞋脱袜,扒衣服,语言带挑逗性,甚至不堪入耳。无论文闹或武闹,家人一般不予阻拦,称“闹发闹发,越闹越发”。通过闹房增加欢乐喜庆气氛,同时尽快克服男女生疏感,打破僵持局面,促进感情融洽。合肥多流行说好,有专门的“说好词”,也有望风采柳,调侃新人,活跃气氛。
有的地方把闹房叫做“吵新房”,众人涌入洞房后,新娘敬茶,谁也不受,故意给新娘下不来台。让新娘点香烟,故意让新娘点不着,引起哄
闹房至半夜,吹鼓手吹起喇叭,大放鞭炮“送房”,亲友告辞。伴娘送来酒菜与成双碗筷,新人喝“交杯酒”,旧时称“合卺”,是指新郎新娘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的意思,古时合卺是指破匏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匏就是匏瓜,俗称葫芦。匏瓜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又合二而为一,因为匏“苦不可食”,用其盛酒,象征同甘共苦,成琴瑟之合,合而生育,共建美好生活。后来改为喝交杯酒,所用器皿,也由匏而改用酒杯。所谓交杯,即新郎、新娘各执一杯,先喝一口,然后换杯互饮。现在为手臂交叉,互饮对方杯中酒。
饮过交杯酒,伴娘和“全福人”等告辞,新婚夫妇铺被移枕就寝。
听房 有的地方在新人就寝之后,有人躲在窗沿下偷听新婚夫妇窃窃私语。合肥民间有“三听”,即“婆母听”、“姑嫂听”、“亲友听”。“婆婆听”有的是“听病变”,以防房事发生意外;有的是“听人品”,从言语察看新娘的品行。“姑嫂听”主要是从新娘的言语中看以后是否好处;“亲友听”大都是恶作剧,找些笑料。有些新人早有准备,整夜没有声响。
(六)归宁
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归宁”,俗称“回门”。夫妇同往,称为“双回门”。娘家以酒宴招待。回门的意义不仅在于女儿探望父母和其它娘家人,同时因女儿嫁夫,人生巨变,遇到诸多新的问题,又难以对外人启齿,只好利用这个机会当面请教母亲。对新郎来说,拜门认亲熟悉岳父家庭和亲属关系,以便增进往来。父母通过接送、过礼、共食,表达心理祝愿,规劝女儿、女婿。回门一般是当日返回。肥西高刘一带,一个月后娘家来人接回女儿,住满一个整月,称为“住对月”,俗语有“三天回门六天接,一个月回去住对月”。
(七)婚事忌
合肥民间在婚姻方面,历来有许多禁忌,普遍讲究生肖禁忌,认为生肖婚配有“六冲”、“六害”。六冲是:子鼠午马相冲,丑牛未羊相冲,寅虎申猴相冲,卯兔酉鸡相冲,辰龙戌狗相冲,巳蛇亥猪相冲。六害是:子鼠未羊相害,丑牛午马相害,寅虎巳蛇相害,卯兔辰龙相害,申猴亥猪相害,酉鸡戌狗相害。凡是生肖相冲相害的人,是不宜婚配的。故有一首民谣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有的地方属羊的、属兔的忌与属虎的婚配,忌“羊入虎口”、“兔入虎口”。有的地方忌龙与虎配,谓“龙虎相斗”,“龙虎斗,有一伤”。有的地方,忌龙配龙,谓“一张床上两条龙,不是绝户就是主穷”。有的地方忌羊配羊,谓“两只羊,争短长”,“两只羊,命不长”。有的地方忌鸡与猴配,说“鸡见猴,泪交流”。有的地方认为择偶不找属虎的女子,说“女子属虎不好斗”、“虎进门,必伤人”、“虎为兽王必克夫”,特别下半夜出生的女人称之为“下山虎”,“下山虎,最可怕”。有的地方择偶不找属羊的女子,说什么“男属羊,黄金堆屋梁,出门不必带口粮;女属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女子属羊守空房”。一般认为,鼠配牛、虎配猪、羊配兔、蛇配狗最吉利。甚至有的地方认为龙年结婚好,龙年生龙子,兔年结婚不好,“兔子尾巴长不了”。生肖的迷信禁忌,成为封建社会婚姻的枷锁;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区、某些家庭仍然是青年男女婚姻自由、自由恋爱的极大障碍,甚至造成悲剧。主要是:青年男女在相亲时,忌打雨伞,因“伞”与“散”谐音。相亲时打雨伞,寓主散,不吉,双方难以相中。
婚嫁日需择双日,单日不吉。赠送贺礼道喜,忌单数。办喜事时,穿戴、装饰等,色彩以艳丽为佳,禁忌白色。闹洞房时,忌有寡妇、属虎者、孕妇、产妇、月内人、戴孝者或生辰属相与新郎新娘相同相克的人在场,民间习俗视上述之人在场皆于新郎新娘新婚不吉。
禁忌近亲结婚,宗亲联姻,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说。忌“红沙年”(即农历丙午、丁未年为“凶年”)婚嫁,预示不祥。
本命年不宜结婚。每人的本命年要格外注意,可以腰间系一红腰带,以示祛灾就福。
新娘出嫁上轿,内衣口袋里忌装钱物,否则看成是从娘家往婆家偷东西。花轿行至半路上,忌遇丧事,若遇要躲避;如遇结婚的喜轿,也要尽量错开。因为“福无双至”,喜冲喜,两不利。实在错不开时,要“换花”(互换纪念物)或用红布遮挡。到婆家下轿,忌直接踩地,忌踢门坎和门,认为那是踩了男家的威严,踢了男家的门面。
新娘出嫁,第一顿饭讲究吃圆饺子、长寿面、龙凤饼、荷包蛋、喜糕等,忌吃馓(谐音“散”)子、丸(谐音“完”)子、梨(谐音“离”)、醋、蒜等。
新婚当月忌空床,已出嫁的女儿,不得住娘家过年,忌沾去娘家的福泽。结婚用的床忌用楝(与“殓”谐音)木做的,认为不吉利。
孕妇忌串门。产妇忌在月子里去井边打水,或到邻舍串门,否则要行祭。忌女儿在娘家分娩,说是血洗门庭,对娘家不利。
忌寡妇、孕妇和服丧戴孝的人参加婚礼,尤其不能进入洞房,以免把晦气带进来。新娘良辰或丧亡入殓,禁止孕妇在场,谓忌“四眼煞”,怕犯重婚、重丧。 一年之中不办两桩喜事,俗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易德轩为你进行解说。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