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如豆海定特有风俗
火的功能之一是能够照明,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灯。灯是燃油和火相组合的平台。有了灯,黑夜将不再是伸手不见五指;有了灯,人们仍旧可以继续白天未完成的工作。最初我们的祖先在发明了用油点灯之后又发明了更便于携带的蜡烛,它是用桕树上的桕子外表的一层白腊油炼制成的,故名。在腊段的中心铸上一根烛心,就能点烛代灯使用,十分简便。特别是在灯笼内安上蜡烛,防风防雨,能在户外行走用。定海的“长白灯笼”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定海城里南门外半路亭外一家灯笼店制作的产品,店主为长白人,呈长隋圆形的灯身上写着两个鲜红醒目“长白”两字,故名,且非常有名气。以卖灯笼谋生计的店主两夫妻,男的专扎灯笼骨架,妻子专糊灯笼纸,糊灯笼纸选用淡黄色的韧皮纸,经过上油后变成半透明纸。每盏灯笼售价60个铜板。有一则童谜叫“纸包火”说的就是它。灯笼精致轻巧耐用。因为这种灯笼是当时人们夜行的必备品,多数为定海城区或城外附近百姓所购用。
后来,蜡烛的照明功能除了用于灯笼外,逐渐成为祭祀专用品。家庭的照明就以“油灯”为主。油灯是用灯架、油盏和灯芯组成,在油盏中注满油,放上灯芯后点燃,就成了照明用的灯。多少寒窗学子在灯下苦读,甚至于“凿壁借光”;多少母亲灯下缝补,甚至于将士们运筹帷幄,千年的长夜就是在“一灯如豆”下悠悠地走来,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唯一稍为改变的,是灯油的区别。清代光绪以前,定海居民似乎用都是这种油灯。
自从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门户以后,同治二年(1863)开始,美、俄两国先后向中国输入煤油,到光绪十五年(1889),煤油年输入量已经达到2060 万加仑(约合6.7万吨),占领了中国许多地区的灯用油市场,当时人们称其为火油,又称美孚油,源于煤油主要是美国的石油巨头美孚公司产品。闽粤、上海、江浙沿海一带得以海运之便,率先以煤油代替灯油,并导致了灯的形状改变,灯芯的点火部分穿入一根筷子大小的铁管固定在灯座上控制火苗,称之为火油灯,但这种灯实际上仍没有脱出“油灯”的旧巢。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定海老年人,使用的都是这种火油灯。这种灯的烟煤十分重,灯下看书或工作两小时,第二天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定海民间还有一种用火油灯制作的用以夜间行走照明的“风灯”,无非是将一个灯架四面用玻璃围起来防风吹熄灯火,里边放上一盏小油灯,提着可以行走,在手电筒还没有普及前但纸灯笼却已退出历史舞台后,这种灯是晚间巡夜、上庙里看戏、下海推挈、主要照明工具。甚至是在渡海战役中作为登陆照明灯,1949年10月4日8时许,夜雨如注,居住在金塘镇南端柏塘岙的谢忠根家突闻敲门之声,惊惶中谢氏父子发现一位浑身透湿的解放军士兵提着这样一盏风灯进门。风灯内的火苗早已熄灭,灯油也早已洒尽,战士要求老乡添些煤油,再将灯点燃。谢氏父子满足了战士的要求,时年才13岁的谢忠根向院子望去,整个村子的山坡、海塘以外的广阔滩涂上全黑鸦鸦的人群。“四野”22军64师198团战士在瓢泼似的雨地里等着这盏风灯。灯亮了,整个团的大兵就是依靠这盏带头的风灯照明引路,越过大平岗进入金塘腹地最后解攻占了金塘岛。
煤油灯最革命性的改变是被一种称之为“美孚灯”所代替。那是将原来灯上的火苗用一个小铁罩集中后,底下钻有密集的小孔用以进入空气,再罩上一个长长的膨肚的玻璃罩,由于玻璃罩与外界的空气隔绝,内部的热空气通过玻璃罩的“烟囱”效应加速向上流动,大大增加氧气进入量,灯焰得到充分燃烧,不但无煤烟且亮度也大大增加。当初这种美孚灯只在少数富贵之家流行,因为它同时也相对的“耗油”,但不久也普及到平民间,在电灯普及前是定海民间的主要灯具。
与美孚灯采用同一原理的是桅灯,这是作为定海海岛航海业的一大特色。顾名思义,它是悬于船桅上用以向对方标明目标、防止发生事故的标识灯。桅灯比细纤的“美孚灯”更坚固、更防风雨。用途延伸后,桅灯也成为夜间行走时的照明风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德国进口的汽灯面世。这种汽灯体积巨大,由于它的“发光部分”是在所有构件的下方,悬挂后底下没有灯影,照明效率很高。因为需要向气腔内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再汽化,故在点燃之后,会不停地“嘶嘶”作响。它的灯头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石棉做的纱罩。汽灯由于是煤油汽化后燃烧的原因,照射出来的亮度非常高,一盏汽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通明。这类汽灯平时用的不是太多,主要是遇到一些大场面或隆重的场合如婚庆、演庙戏、开大会才会使用。个人家庭一般不拥有,都是从“贳器”店里租借的。汽灯的出现,改变了大场面时依靠“火把”照明的历史。
不过与大陆相比,我们海岛的灯似乎又多了一个功能,那就是利用灯光成为指引航海船只的灯塔。在舟山的岱山长涂西鹤嘴有一个传灯庵,那是古代一对母女为了减少海难,每晚用灯光在礁石上义务为行船作标识,最后结茅成庵,历代传承,成为一个灯塔,这一动人的传说最终在那个地方留下了“传灯庵”这样一座宗教建筑。同样,在普陀区的东极有一位财伯公,他自己的船遇难后,为防止别人重蹈覆辙,礁石上夜夜举火引航,最终成为人所景仰的“穿龙裤的菩萨”。我们定海金塘的大鹏岛上也有杨氏父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倾自己家产在裂表嘴建立灯塔,为众生谋福祉。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具有更重大的民生价值和非凡的人本含义。
一盏小小的油灯,是民间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器具,但是当它随着时代的进展有所变化的时候,固然能反映主流社会审美时尚,但是民间灯具总是以实用为主,朴实,简单。造型偶有出奇之处,表现的是普通大众审美爱好和功用要求。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