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福”到“福”字的民俗象征
过年贴“福”字,是民俗,民俗学家就有了解释“福”字的义务和机会,因为许多人不懂为什么贴、怎么贴。新华社的一条消息:当代某民俗学家解释“福”的文化含义,将传统的“五福”省掉一“福”,并且说:“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俗专家还说:在今天,“福”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拓展和升华,一心为公是福,乐于助人是福,团结友爱是福,邻里友好是福,尊老爱幼是福,夫妻和睦是福,宽容是福、“吃亏”是福,平安是福等等。由敬神求福到着眼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福”字上的与时俱进。
按照民俗学家这么理解,也基本上都是好话,没有什么错。可是,如果梳理一下中国文化中“福”的原始文化含义,就发现,民俗学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一个重要文化程式、一个精密的精神系统,粗疏地解释乱了、解释得狭隘了。中华文化的表现特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化繁为简、高度概括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民俗学家一解释,硬往现实上贴,断章取义,释简为繁,让本来极其容易理解的概念,变得让人不好抓挠,难于理解。
中国人对“福”的理解,即民间通常祈愿的“五福临门”。源于《尚书·洪范》所说,简称“寿、富、康、德、考”的五福,民俗学家漏掉了第五“福”即“考”,大概是过年,有意不说这个。但这样一来,就将一个完整的文化概念解释得不全面,不能自圆其说,对公众也可能误导。其实,“考”恰恰是一个吉祥字、一个吉祥概念,不必在过年的时候回避和忌讳,有意回避,反而显得理解偏狭。
至于后面的一大串时尚话语的解释:这也是福,那也是福,把人看得,用小沈阳的话说:猛料(懵了)!
《尚书》所说的“五福”,完整地解释了“福”的文化含义,也不存在什么与时俱进不与时俱进,因为它一直就很先进,只是人往往不注意“跑偏了”、迷失了,偏离它了,这恰恰不是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因此,人只需要靠近它就可以了,不需要把它扯上跟着人迷失方向,到处乱跑。
试释《尚书》之“五福”,看看它有哪一点不是一直先进着的——
寿——你要活得长,长寿是福的基础,短命鬼儿还谈什么福?为什么这么强调长寿?古人用孝的文化责任和道义使命,迫使你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你有很多事要做、有很多责任要承担。你爱惜自己,才会滋生爱惜他人和爱惜外物的爱心,才会有科学发展观,绝不会有俺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败家玩意儿的念头!所以,爱惜自己,争取长寿,为了长寿,该围绕什么、高举什么、坚持什么,你就自然清楚了。
富——长寿是长寿了,但穷得要死,八九十岁、须发皆白还跪在马路牙子上,顶着寒风要饭,这算什么长寿?一点质量都没有嘛!所以要富,要有钱,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要想方设法致富发财,只要能发财,“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而“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靠腐败发家、靠玩弄垄断从股民手里吸金发家等等,在我眼里都是狗屎!这种致富理念要打翻在地,并踩上一万只香港脚。就是说,要致富、要有钱,还要取之有道。那么,为了富,该围绕什么、高举什么、坚持什么,你就自然清楚了。
康——长寿了,有钱了,可是钱大部分都拿来吃药打针住院化疗了,这算个什么福呢?所以要身心健康愉快,即身心康泰。健康愉快可不是光靠有钱就能做到的,财大身子薄可不是一句没根据的话。有钱有势,身体壮得像牛,可是动不动就猥亵小姑娘,这是心理不健康;有钱但极吝啬,铁公鸡瓷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一毛不拔,拉屎拉出个豆儿,都舍不得扔,搓巴搓巴给吃了,这也是心理不健康;整天想着用钱搞定这个搞定那个,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给人去送礼,跟做贼似的,生怕撞上另一个送礼的,这也是不健康……身心康泰,必须的,但的确挺不容易。为了康,该围绕什么、高举什么、坚持什么,你就自然清楚了。
德——长寿了、有钱了、健康了,有权有势,牛逼哄哄,到处横着走也没人敢拦着,但整天被人背后指戳脊梁骨,一骂就骂到祖宗八辈,缺德带冒烟儿地。许多人碍于威势,也会当面虚意逢迎,背后却咬牙切齿,在台上威风八面加八面共十六面,一下台立马变成狗不理。这算什么有福?因此要有德,即厚德,受人尊敬、爱戴、欣赏和亲近。德之修养,是更不容易中的大不容易,因此为了进德,该围绕什么、高举什么、坚持什么,你就自然清楚了。
考——长寿、有钱、健康、德望高,但是不能寿终正寝,死得很难看,死得很窝囊,死得很不甘心,不踏实,人死了,钱没花够,带着遗憾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也不算什么福!所以说为了死得好,即考终命,该围绕什么、高举什么、坚持什么,你就自然清楚了。
以上五福,又是互相联系的,相互因果,少一个即不能完成其他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指引和文化程式。
请问:古人所说的这“五福”,这哪一点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哪一点不是极其先进的?哪一点不是高度概括、简洁全面、还需要你用时尚用于解释的?
所以,对于文化概念、文化程式,不必做过多的稀释型解释,更不用添盐加醋式解释,所谓“为往圣继绝学”,首先要学会尊重往圣原典,“毋不敬”、“必以情”,不必为了迁就不懂的人而乱解释,你觉得需要向谁乱解释,谁其实根本就没必要知道!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