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为什么只做小买卖 ?
老北京商业源远流长、积淀深厚,鹤年堂、便宜坊、六必居等传承数百年,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然而,这些老字号却未能做大,始终没能脱离小买卖的范畴。令人好奇:是什么限制了这些企业的成长呢?
首先,有制度的原因:老北京商业多是无限责任,企业倒闭了,欠债依然要还,实在无力承担,经营者会被关进监狱,这和西方工业革命初期情况差不多,令普通人视商业为畏途,既不敢贸然吸纳投资,也不敢轻易扩大规模,一有盈利,便去买田置业,转向更安全的投资方向。故本地商人干不过外地商人,而外地商人做大了,便收手回乡当地主,无法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
第二,有市场的原因:在农耕时代,市场需求小,制约了企业发展,明代外贸出口曾是一个显著的亮点,造就了许多富豪,这与明代重视商业相关,1397年,朱元璋曾下谕说,“朕即位三十年,西方诸国的商人到明朝进行贸易”,“朕再次重申,明朝官吏百姓不得恃强欺谩外国商人”。但1510年起,明实行“海禁”,不允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清初禁海更严,1684年才解除禁令,出口受阻,商家发展被遏制。
第三,有产品的原因:老北京商家贩卖的多是手工制品,产能有限,质量不统一,一旦规模扩大,企业反而危险。比如茶叶出口,本是拳头项目,生意规模扩大后,管理跟不上,市场上假冒伪劣泛滥,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到清末时,中国茶叶出口被印度超过。
第四,有资本的原因:从明代到民国初期,长期没建立起有效的银行体系,企业融资困难,在很长时期内,只能依靠美洲白银作为交易中介,据顾炎武记载,清初时市场所用白银十之七八来自海外,一旦白银外流,必然导致“钱重物轻”,引发通胀,清代末期,在鸦片的冲击下,社会财富逐渐被剥夺,走向贫困化,到后来,除了外资、官资之外,民间资本所剩无几,即使全力投入,也难以组成大型企业了,虽想“实业富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五,有外来冲击的原因:在1900年前,中国严禁私人设厂,因甲午之败,清政府被迫允许日本人在华私人设厂,这就让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廉价污染成本等优势也一并丧失,日本投资一度占据了老北京商业的绝大份额,限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
人天生就具有经济理性,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但在传统社会中,专制者特别忌惮私人企业,担心其实力增强后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故横加限制,加上封建制度高度腐朽,贪官污吏层层克扣,官方资本与民争利,垄断企业窒息竞争,最终老北京商业只落得表面繁荣,市面热闹,却无法做大做长久。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