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世界观及体系,山海经里面的主神人物有哪些?
.........山海经五个世界观章节...........
.................1.主神成员
.................2.帝的身份与地位
.................3.山海经世界生态
.................4.神灵的不死性复苏
.................5.帝俊
.................6.自然的运作神职
.................7.刑天之上帝王座
.................8.帝之间的冲突
...........山海经里面的主神成员............
《山海经》有多个帝,他们是:黄帝、炎帝、帝俊、帝喾、帝尧、帝舜、帝丹朱、帝江,白帝少昊等,还有不加名号的“帝”,如共工(帝台),禹,轩辕。
《大荒》一词“群帝”焉,还有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特殊的有阳帝,轩辕台,山海经却不说轩辕帝,《庄子》中轩辕是明确的神,轩辕丘无草木而有铜,这里有四只大蛇环绕着轩辕国的边境,轩辕国在女子国的北面,轩辕国的子民们长着人的面孔却是蛇的身子,尾巴盘绕在头顶上。轩辕山、轩辕丘、轩辕国,轩辕台,但原文没有和黄帝有关系。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橿、杻,楮,其兽多鏖、麝。
.....轩辕之丘,无草木。
.....轩辕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
.....有轩辕之台.....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
......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轩辕台可证明,不加帝号的帝是存在的,这些神是山海经世界观的主神。
..........帝的身份与地位?..............
颛顼,尧,禹,黄帝,帝俊都有分化“帝”的描述。
帝女死焉”之“帝”是明指炎帝的。
《山海经》中指明昆仑为“帝都”,全都没有一次写成“黄帝下都”,或者“帝俊下都”过。
帝命竖亥步。一曰禹令竖亥。
从上述引《山海经》可以看出“帝”虽然有指黄帝、但也不一定全都等于黄帝,有时指帝俊等人。
但可以注意的是,山海经里面的帝会死,但也有帝活了非常的久而不死,可以区分帝们的神性阶梯。
.......尧,葬岳山。
.......帝丹朱,葬苍梧之山阴。
.......帝舜,葬苍梧山之阳。
.......帝喾,葬狄山之阴。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人国西。
.......阿山者.....叔均之所葬也。
山海经里面又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这个问题将在4章.神灵的不死性复苏而回答。
《山海经》中无死与无葬地的帝:
..............大暤:无死与无葬地
...............帝俊:无死与无葬地
...............少昊:无死与无葬地
...............炎帝:无死与无葬地
...............黄帝:无死与无葬地
...............帝江:无死与无葬地(帝江)
...............轩辕:无死与无葬地
...............阳帝:无死与无葬地
.................特殊的..............
...............帝颛顼,死既复活........
可知群帝共名“帝”,虽然都是神,但神性却有等阶,汉代方士将黄帝不死的传说扭曲成哄骗王权的话从而进行目的(两处文献“黄帝不死”,从而资料上可知黄帝是个不死的神。
而山海经里面的黄帝做的建木应该是天梯一类的工具,在此外还有《西山经》黄帝在钟山种植的玉让“天地鬼神是食是飨”,排场上面子很大,黄帝妻子为雷祖,神性都描述的很大。
炎帝的神性也描述得非常厉害,死而复活的鳞身神民眷族,曾孙们的眷族上下飞天,浮游太空。
又上可知道,(大)太昊至少到过建木之地,黄帝创造了建木此后太昊才到这地,可知互相时间线不是黄帝很晚,相反黄帝非常的早。
杀死夸夫的应龙不得上天界住着,而女魃帮助过黄帝与应龙却也不得上天界住着,
但是黄帝为什么没有被“帝”处理?
但却可知帝的王宫城都在昆仑山之上,“帝”有至高无比的权能,山海经里帝他惩罚了滥杀无辜的天神:鼓(烛龙之子)、钦、危。
.....可知“帝”的神力权能是至高神单位.......
............由此延伸出2种想法:
1:“帝”就是黄帝?但前文上明言了黄帝在山海经里面“帝”互相不完全的兼容,黄帝不是那个山海经里面的“至上帝”。
2:可知《山海经》中的“帝”对黄帝命令也应该是不受命的才对,黄帝权能很近乎至上神单位,可能地位与“帝”同,至少不逊色“帝”。
..........山海经里面的生态世界观.......
以下零碎资料中的世界观碎片:
盐长国的神君是鸟氏,
嬴母之山的守君是个如人而豹尾的神,
三苗国又叫三毛国,在赤水的东部,
不死民,为人黑色,特征长寿不死,
朱卷国的南方黑毛长臂巨人,
朱卷国虎首鸟足并两手持蛇的黑人,
三首国,人民三身,
三首国东部的周饶国,人民短小而头冠带
苗民国的蛇身三首神君延维,
一臂国与子民一只目、一个鼻孔,一个手臂,有的有黄马纹与虎纹,一目一手。
奇肱之国,其子民一臂三目。
更为有仔细的国,民,守君资料描述的:
幽都国之上有黑鸟、黑蛇、黑豹、黑虎,黑狐,这里有大玄国与有玄丘的子民,而这幽都有大幽国,大幽国有赤胫之民,幽都国土之上多黑色动物,
这里的守君是大地之神“后土”,后土是共工的子女,后又指“王”,后土身边有个长角的三眼虎首神“土伯”,
幽都还有钉灵之国,钉灵国这里面的子民膝盖开始到下是长有毛与马的蹄,他们非常得善走。
轩辕国,这里鸾鸟自已唱歌,凤鸟自已舞《皇》或产卵,这里的蛇身不死民食用凤鸟的蛋与甘露,神民与百兽和平群共居。
由以上可知山海经世界观里面是有神国子民与神国的国王组成:
....................由此看下面:
神话中的一些神与诸侯都代表了“守”,有其地域性,但却不为王,可以为君。
可见“一者守山川之灵,一则守社稷。”《国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
以禹的视角看,神与公侯都是王的臣子,一些神国的君与五帝的五正:后土,祝融,句芒等神表明了这一点;“神”具有地域性。
而禹做为帝可以对身为神国的国君防风神击杀与命令,都可以得知山海经里面的世界观答:
帝是众神国的君上君“王”,上古时诸神的共主即所谓“帝”,诸帝之上是神上神之神“帝”,构建了山海经里面的世界观。
得知体系氏=君<王<帝<上帝
绝天地通实就是区别天神与地祗关系,强调了绝对的神上神与下神的差距,
《左传》昭十七年郯子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祗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祗不至於天,明不相干。
....................神灵的不死性复苏...............
山海经中有着神灵会死的描述,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又写有.......帝舜葬苍梧山之阳,帝喾葬狄山之阴,
可知神也会复活,如熟知的刑天与共工,共工串插各种时间线,又到《管子》中蚩尤死后成了黄帝的臣子,种种表明,神会被弄死,但也会复活,但特别的也有以神药复活的神,可知山海经里面的神与神之间存在神性差异。
再回到山海经,钟山神的烛龙之子“鼓”带着“钦丕”上昆仑山杀别的神后被天帝斩杀死后,熊孩子们复活且都变成了鸟形:
”鼓”化为了鵕鸟,”钦丕”化为大鹗。
熟知的精卫也复活为鸟。
再到夸夫渴死了一次,求雨时又被应龙杀死。
颛顼死而复苏。
夏耕之尸死而复活,与刑天相反,害怕战斗。
再到另一些文献的相关故事与文献主流版本:
鲧死而复活,禹死而复活,两者复活后变成了“鼋”(黄能,黄熊,黄龙),神化的三足甲鱼,又称“黄能”,“黄熊”。
貌似天女魃也复活过,再到别的文献另一个旱鬼复活,到汉代,黄帝不死提到两次,方士把黄帝不死归认为黄帝是泰山封禅后不死了,显然是当时的游仙思想去扭曲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
...........帝俊............
帝俊在山海经里面还认为姬周的姬姓出自帝俊,但主流世系中姬姓认黄帝,而这山海经里头,帝命羿下界,可知帝俊就也是天上的上帝之一。
问:那黄帝和帝俊是一个人?
答:他们之间互相相似
禺猇即禺号:由此
《大荒东经》说是黄帝之子,
《海内经》也说是帝俊之子,
《大荒西经》:“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
始均实际上也是叔均(义均、商均),始、叔双声。《魏书》:“黄帝....其裔始均,入仕尧世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
根据《北经》很明确地说“叔均乃为田祖”,他却说始均被“命为田祖",显然他认为叔均、始均是同一个人。此后,唐代李延寿《北史,魏本纪》.《通典》《册府元龟》卷一的《帝王部》等都采用了魏收的说法。《山海经》中的叔均、义均、始均和其它典籍中的商均是同一个人。
................帝俊有子八人.............
...............黄帝有子八人..............
《海内经》说:“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焦氏易林.明夷之师》则说:“黄帝神明,八子圣聪。”
从山海经知道帝鸿是帝俊的儿子,但是有古人认为黄帝是帝鸿,却也有黄帝生帝江(鸿)的文。
东汉贾造的《左氏传解诂》帝鸿,黄帝也。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此后杜预的《左传注》也因其说以为“帝鸿黄帝",再后来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亦号帝鸿氏”。《路史》接用“帝鸿氏,釐姓,帝律生帝鸿,是为帝休。
.............................答.............................
帝俊也可能就是许多的古帝事迹拼出来的神,及可能连本我原型都没有,除非还提到这个相关的佐证。
相关信息帝俊有把叫“电母”的琴,每到夏天的月光出现则“电母”自己弹奏《霜鸣》。
在《訄书》中这样写到:
帝夋,这是他的一个名字。
帝夋生中容,那么帝夋也就是高阳氏。
帝夋生帝鸿,那么帝夋也就是少典。
帝夋生姜黑齿,那么帝夋也就是神农氏。
帝夋以娥皇为妻,那么帝夋也就是帝舜。
帝夋生季厘与后稷,那么帝夋也就是高辛氏。
《古琴疏》古琴疏:帝俊有琴曰电母,每夏月电光一照则弦自鸣...谓之霜鸣,皆异宝。
清楚地说明了一些神对自然的与工作和运作:
“石夷”与“来风韦”管日月在天上的时间,
鏖鏊钜负责日月的出入,身边有一种三头的兽类叫“屏蓬”,
而这有一个反臂的人名叫天虞,帝俊的妻子常羲与十二月神在“天虞”中洗浴,
大荒之山中日月所入的地方是个不死人,“他”长有三面一臂,乃是颛顼之子,又名“大荒之野”。
帝俊妻子负责让日月工作,
烛龙负责照明日不落的幽都无照之国,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鸟/宛],北方曰[鸟/宛],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吉神“泰逢”,长得像人和长有虎尾,常居于萯山的阳处,泰逢出入有光伴随,泰逢一动则天地有了气。
..................刑天..............
一说刑天,天含义为”颠”,来指示“首”部的大头,颠《说文解字》顶也。因头顶是人身最高部分,所以引申指天空。
.......天空之神“天”........
形《说文》象也。各本作形也。
《山海经》一写形天或刑天。
刑天就是天,天与黄帝至此争神。
“刑天”其名的由来是”天”被”帝”断头后才方称之为刑天,刑天末被断头时则是未被断头的天。
故事的展开;天与黄帝争神位的时候,天被黄帝断了天的头,因此天受了刑,天又被埋葬在南方,却又能够以双乳为眼睛,以肚脐眼为口,双手操红盾与玉斧而跳干戚武舞。
.......................帝之间的冲突.................
可知山海经里面中国神话世界观帝多,他们之间有冲突吗?
答:有,而且很激烈。
在五德论与托古思想和经纬没严重入侵中国神话时火神炎帝被蚩尤驱逐出境,从而黄帝之后杀了龙神太昊,鸟神少昊,蚩尤,之后还有黄帝与四帝大战而胜的故事,这些不可谓不激烈。
这里可视为天空之神立五位帝为主神,后黄帝与天空之神争夺神位而胜,四帝不服黄帝为天帝,又与黄帝交战。
可知黄炎二帝都是“天”神存在之时就存在的神。
...........本篇全文完.........
文献引用:
《穆天子传》“昆仑之丘……黄帝之宫”
《周逸书》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盐铁论·结和篇》说:轩辕战涿鹿,杀两曎,蚩尤而为帝。
《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孙子兵法行军》:“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蒋子万机论》--黄帝烕四盗:“黄帝之初,养性养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君危于上,民不安于下,主失于国,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养寇邪?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即营垒,以烕四帝。”《孙子兵法》佚文《黄帝伐赤帝》残简记载:“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口口],战于反山之原……东伐口[青]帝,至于襄平……北伐黑帝,至于武隧……西伐白帝,至于武刚。……已胜四帝,大有天下...天下四面归之”。
《说孚》陶宗儀:天山有神名刑(形)天,黄帝时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日:‘吾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郭璞《山海经注》“刑天”是“争神不胜,为帝所戮;遂厥形夭,脐口乳目;仍挥干戚,虽化不服。”
《淮南子·地形训》西方有形残之尸。
《山海经参校经》又讲;刑天,兽名也。
《说文》天,颠也。至高。
王念孙云:“陶潜读本无名天神,断首之后,始名之为“刑天”或作《山海经》诗正作形夭,见《二老堂诗话》,今本形天,义为形体天残,亦通。惟作形天、刑天则不可通。
《酉阳杂俎》作形对“形天”的考查。《集成》颂鼎“唆臣“刑”、“形”、“邢”三字混用。
“刑”字的含义据《说文解字》:“刭也。从刀在天。
《书泰誓上》“天裙下民,作之君,作之开声
但却是都没有“人头”的含义,
郭璞注:“干,盾;戚,斧也。”
《礼记·乐记》有“干戚羽旄”,郑玄注:“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
《礼记·明堂位》有“朱干玉戚”,孙希旦疏云:“朱干,赤盾也。玉戚,以玉饰斧也。”
刑天与黄帝的故事也是如此宋·邢凯《坦斋通编》引段成式《杂俎》:“天山有兽,名刑天。黄帝时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曰:‘吾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不止。”《山海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又写作:黄帝乃下天女曰魃。《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到《尚书》中上帝将蚩尤收拾,可知报虐以威的是黄帝,这个上帝就是黄帝。先看《穆天子传》昆仑上有黄帝的宫殿,因此知道黄帝是居于昆仑上的天帝,再到《海内西经》云:“帝之下都,昆仑之虚。
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维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艺文类聚》卷四十三·乐部三:帝俊,帝舜也。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二乐部十:(帝俊即帝舜也。)
北堂書鈔卷第一百六樂部二:山海經云帝俊八子是始為歌舞注曰帝俊帝舜也
《大荒东经》:“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郭璞注:“猇,一本作号。”《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
郝懿行《笺疏》云:“《大荒东经》言黄帝生禺猇,即禺号也,禺号生禺京,即淫梁也,禺京、淫梁声相近;然则此经帝俊似又当为黄帝矣。”《大荒西经》:“黄帝之孙曰始均。《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缍。”《校注》:“此义均即《大荒南经》与舜同葬苍梧之舜子叔均(商均),亦即《大荒西经》‘稷之弟台玺生叔均'之叔均及此经下文稷之孙叔均:均传闻不同而异辞也。
“有西周之国,姬姓。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两位妻子分别生出了十个太阳与十二个月,另一妻娥皇生出“三身”。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有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食黍,使四鸟”。
《淮南子·时则训》:“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之所宜,龙门河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东至于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史记·历书·索隐》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由《山海经》可知羲和是帝俊的妻子,生十日。那么证明了黄帝有命令羲和的权能。
《大荒北经》“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
《博物志》“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
《尔雅·释言》“齐,中也”
《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
《封禅书》“封泰山……黄帝时明堂图……命曰昆仑”。
《尔雅注疏》《山海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是也。○“东北”至“皮焉”。○释曰:斥山,山名也。文皮,虎豹之属。其皮毛有文采、细缛,故谓之文皮焉。○“中有”至“生焉”。○释曰:岱岳,泰山也。此言中国也。五?:黍、稷、麻、麦、豆也。泰山东近海。齐,中也。
《文选·张衡〈西京赋〉》曰:“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薛综注:“大帝,天也。”又因为古“大”、“太”同字,故又作“太帝”,如《淮南子·地形训》:“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高诱注:“太帝,天帝也。”
如《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通典·乐典》引《世本》则云:“庖羲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张华《博物志》也说:“《白雪》,是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可见太帝就是黄帝。
《西山经》黄帝所制的瑾瑜让“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尚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穀。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吕氏春秋·贵公》:‘丑不若黄帝’,毕沅校曰:‘黄帝,刘本作皇帝,黄、皇古通用。’《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皇帝清问下民……’,此皇帝即上帝,亦即黄帝已明。”
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中山经》,
姑媱之山~帝女死焉……。,《中山经》,
其上有桑焉……名曰帝女之桑。,《中山经》,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中山经》,
有神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海外南经》,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海外东经》,
贰负之臣曰危~危贰负杀窳~帝用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
手与发~系之山上木。,《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海内西经》,
许慎在《说文》中指出:"幽,隐也。《楚辞》,"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日:"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土伯九约,其角觜觜些.敦膊血拇,逐人胚胚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些."王逸注日:"土伯,后土之侯伯也……言地有土伯,执卫门户,其身九屈,有角箨觜,主触害人也《楚辞》中的幽都与北方地域相关,《山海经》载:"北海之内有山,名日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墨子》:"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庄子》:"流共工于幽都."
帝下两坛~采鸟是司。,《大荒东经》,
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大荒西经》,
修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国。,《大荒北经》,
魃不得复上……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大荒北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海内经》
”韦昭注《国语》:“司,主也。
崑崙月精,水之靈府。惟帝下都,西老之宇。嵥然中峙,兮曰天柱。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