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这些习俗知识你知道吗?
雨水的由来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太阳黄经达330°。一般是每年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悄悄地来到了。
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以下雪为主;到了雨水时节,桃李含苞,樱花盛开,降雨的开始。人们看到降水由雪变成了雨,因此给这节气取名“雨水”。
河北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雨水节气从“七九”跨越到“九九”。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除了高原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已是春风化雨、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雨水节气“三候”
一候獭祭鱼
此时,水獭开始捕鱼,它们将鱼摆在岸边的样子如同先祭后食。
二候鸿雁来
大雁由南往北飞;草木随着大地中阳气的升腾发出嫩芽。
三候草木萌动
花草树木也顺应节气的变化,而开始吐绿新芽生长了。
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也是有节气特征的,
雨水对应的花信是“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
民间谚语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雨水春水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
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节气习俗
回娘家
“雨水节,回娘家”,至今还在一些地方流行。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如果有了孩子,还要带上罐罐肉、藤椅等礼物,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罐罐肉”就是将炖好猪脚、鸡汤放入罐中,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父母送去,表示感恩。
接寿
在雨水节这一天,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缠上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接寿”,祈求岳父母长命百岁。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拉保保
“拉保保”也是一些地区的习俗。旧时人们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养,更怕独子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即“保保”。此举年复一年,传承至今,取雨露滋润、保护生长之意。
忙春耕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雨水至,春耕忙,此时正是准备春耕春播的好时机。农民忙着翻田,将杂草等深埋地下,经雨水一泡,正是农作物最好的有机肥。
占稻色
元末明初娄元礼的《田家五行》记载了:“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
农民在这一天,会通过爆炒糯谷米花预测稻谷的成色,从而占卜这年稻子收获的丰歉情况。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这年稻子收成就好。
“雨水”诗词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台词》
唐·韦应物
冰泮寒塘始绿,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门闾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雨水养生
雨水时节虽然草木萌动,阳气渐升,天气回暖,生机盎然,但寒流也是一年中最多的,常有“倒春寒”。所以不要过早减外衣,“燥寒冻肉,湿寒入骨。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在饮食上要保持中庸和均衡,吃热饭热菜,保持五味不偏,少食生冷之物,同时要慎吃辣椒、白酒、羊肉等性温、性热的食物,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
另外可多吃些诸如韭菜、鲫鱼、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小米等食物。其中豆苗和荠菜被称为“雨水节气最佳食物”。
“雨水落,万物生”,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要来了。让我们带着朝气,带着勇气,去拥抱春天吧!
@-----------------------易德轩提示-------------------------@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